纪念老舍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中)
--------------------------------------------------------------------------------
三,论文题目
老舍个性气质论(吴小美 古世仓)
老舍与唐代传奇小说(谢昭新)
永恒的文学:一位逝者对生者的质问——论老舍小说世界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参照意义及引起的反思(刘俐俐)
老舍话剧与布莱希特史诗剧(洪忠煌)
《正红旗下》的前前后后(孙玉石 张菊玲)
聆听老舍在日本仙台的声音(孙玉石 张菊玲)
论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王卫东)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温儒敏)
老舍的《鼓书艺人》和《四世同堂》(部分)从英译本到中译本(马小弥)
初恋与副笔——老舍为什么把恋爱当副笔(胡光璐)
《老舍全集》的出版及其学术价值(舒济 王海波)
老舍与幽默(孙之龙)
老舍创作的哲理蕴涵(范亦豪 曾广灿)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杨义)
抬头见喜——老舍的山东时期(孙洁)
老舍文学世界的生成发展与中国古典诗文(石兴泽 刘明)
论基督教文化与老舍的小说创作(杨剑龙)
关于老舍研究的几点想法——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开拓(杨剑龙)
二十世纪文学回眸——京味话剧与老舍(甘海岚)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幽默潮(王晓琴)
在"好不好"与"对不对"之间——试论老舍建国后的文艺思想(李来根)
论巴迪先生近年来的"老舍研究"(吴永平)
灵的救赎:老舍的宗教观念解读(王玉琦)
老舍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李鸿然)
论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王本朝)
老舍与赵树理(王献忠)
老舍文化人格论(郭锡健)
温厚的人道情怀与深刻的启蒙思想——再论《骆驼祥子》(李玲)
老舍在秦皇岛 ——回忆老舍先生对河北戏剧工作的亲切关怀(王振国 张寄平)
论老舍幽默的特质(刘诚言)
老舍的悲剧——纪念老舍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史若平)
老舍与诺贝尔文学奖(赵志忠)
关于老舍的旧体诗和老舍的白话文(王端)
老舍小说融中西诗学实践窥指(徐德明)
关于《猫城记》之研究(郝长海)
老舍短篇小说比较研究(成梅)
梳理史实:老舍与鲁迅关系论(史承钧)
编写《简明老舍词典》的构思和实践(史承钧)
老舍与影视(冉忆桥)
老舍与中国少数民族(刘增林)
老舍话剧的外来影响和民族化特点(危砖黄)
试论老舍的宗教情结(张桂兴)
老舍的一篇不该被冷落的作品 ——读《不成问题的问题》(殷仪)
老舍小说中的济南(李耀曦)
老舍小说的讽喻化叙事个性(马云)
老舍,民族文学的光辉旗帜(关纪新)
老舍现象与《茶馆》模式(章罗生)
《老张的哲学》和老舍所想的当时中国社会情况(高桥由利子)
老舍《二马》中主人公与中国民族心理特色(阿·罗季诺夫)
试论老舍作品中的女性描写(凯茜)
试论《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平松圭子)
老舍在法国(保尔·巴迪)
试论老舍文学的"大众性"(绪方昭)
抗战时期的老舍与胡絜青夫人(杉本达夫)
老舍研究与作品译介在韩国(朴宰雨)
火车驶向何方——抗战前夕小说《火车》的思想艺术特色(博洛京娜)
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周颖南)
老舍《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完成与浦爱德(山口守)
老舍抗战文学试论(刘孝春)
老舍幽默作品里的"悲剧"考(渡边武秀)
老舍与幽默(斯别什涅夫)
Lao She and His Reception in Bohemiaand Slovakia(陶普义)
Lao She:Teacher and Writer ,Timelyand Timelwss (高美华)
Lao She in England: 1924-1929(李培德)
Patterns of Passion: Lao She' s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余德美)
老舍祖考考(花城可裕)
关于老舍短篇小说创作背景(金宜镇)
从后殖民文学理论解读老舍对康拉德热带丛林小说的批评与迷恋(王润华)
Lao She and His Reception in Bobemia and Slovakia(高立克)
老舍前期小说研究 (苏敏逸)
老舍小说研究(金宜镇)
四.报告人名单
杨义、王润华(新加坡)、司格林(俄罗斯)、温儒敏、周颖南(新加坡)、石兴泽、史承钧、李培玉、吴小美、古世仓、绪方昭(日本)、李鸿然、孙玉石、张菊玲、金宜镇(韩国)、吴永平、李来根、甘海岚、李龙云、冉忆桥、山口守(日本)、刘俐俐、孙洁、郭锡健、高美华、范亦豪、曾广灿、刘诚言、拉基奥诺夫(俄罗斯)、王晓琴、杉本达夫(日本)、舒济、王海波、保尔·巴迪(法国)、高立克(捷克)、凯茜(德国)、郝长海、高桥由利子(日本)、王献忠、刘孝春(台湾)、马云、王端、博洛金娜(俄罗斯)、谢昭新、花城可裕(日本)、樊骏、徐德明、王行之、杨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