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研究动态
第三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
发表时间:2024-04-30     阅读次数:     字体:【
第三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

--------------------------------------------------------------------------------

作者:范亦豪 曾广灿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4日 www.laoshexue.com

第三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
(1986.3.15——3.19,北京)

一.简况

  1986年3月15日至19日,全国第三次老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老舍研究会与北京语言学院联合主办。中心主题是老舍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实际研讨涉及问题远比这一主题宽泛、丰富锝多。与会代表达130余人,正式提交论文40余篇,出席会议的国外老舍研究者13人(专程由日本来华参加此次会议的日本老舍研究会代表团5人:柴垣芳太郎、中山时子、杉本达夫、小林康则、平松圭子;正在北京工作或从事研究的苏联学者安琪波夫斯基、斯格林、博洛京娜、华克生,日本学者中岛碧、布施直子、仓桥幸彦、斋藤匡史)。北京几所大专院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旁听了会议。一些新闻单位的驻京记者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道了会议情况。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等有关领导及一些教授、学者参加了开幕式。

  与会者从不同角度、层面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解读老舍,反映了80年代中期老舍研究的最新水平。其特点表现为:(一)研究者力图跳出传统评析老舍及其作品的格局,从宏观上把握,从文化思潮的纵向和横向发展联系对比中,从作家主体心理结构上接近老舍,有许多新见解。(二)从文学发展与历史中剖析老舍,表现出史论结合的深度与特点,樊骏、孙玉石、李辉、韩经太等的论文都具有这一特点。(三)从文化发展及多重文化融合角度探讨老舍文学世界,凸现了老舍研究文化学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吴小美、魏韶华、宋永毅的论文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四)从美学、比较学角度切入老舍也是会议中有成绩的一个研究侧面。范亦豪、万平近、克莹及洪忠煌的论文即是代表。(五)老舍作品的个案评析仍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

  会上,樊骏关于老舍逝世20年祭的发言,吴小美、宋永毅对传统文化与多重文化交融特定角度的研究,范亦豪关于老舍创作的民性美及孙玉石、李辉等从史论角度的发言引起关注。会议期间组织与会者参观了灯市口老舍故居及小杨家胡同老舍旧居。

二.与会者名单(缺)

三.讨论会论文目录

  剧作家老舍与西方文艺(克莹 洪忠煌)
  论《四世同堂》(绍武 会林)
  在攀登的起点上——略论老舍早期的三部长篇作品(宋彬玉)
  塑造新时代的人物——试谈老笔下的瑞全(刘增林)
  “他也不知怎么上了吊,吊死啦!” ——析《茶馆》人物王利发之死(李荔)
  老舍先生是抗战文艺功臣(马贵昌)
  《赵子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张强)
  老舍笔下的车夫形象(向东 瑞麟)
  试论老舍的《离婚》和伊文·金的翻译改编本(舒悦)
  老舍逝世二十年祭(樊骏)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战(吴小美 魏韶华)
  从李景纯到孟良——试论老舍笔下的理想化人物及革命者形象(曾广灿)
  戏剧冲突的艺术魅力——兼谈老舍戏剧冲突的特色(田旭修)
  关于《文博士》的思考——老舍小说研究之一(王惠云 秦大中)
  《四世同堂》的心理机构(伊智)
  老舍早期作品对国民性的探索(沈渝丽)
  祥子——具有农民特质的城市贫民的形象(秦大中)
  《茶馆》与戏剧观念的更新(关德富)
  漫谈老舍早期创作的幽默(郝长海)
  浅论老舍有关北京语史的理论创见(孟宪仁)
  对“不公平的世界”的咒语——论老舍的《我这一辈子》(陈震文)
  祥子的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王延唏)
  论老舍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史若平 高远春)
  《老张的哲学》——老舍小说创作的奠基石(徐文斗)
  老舍剧作得失与时代(冉忆桥)
  多重文化的冲撞、融合和老舍的文学世界(宋永毅)
  老舍小说创作风格论(张静河)
  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民族——略论老舍解放后的创作特色(王栋)
  “不因沿才有活气,志在创作才有生命” ——学习老舍创新理论及其实践(吴怀斌)
  论老舍小说“改造国民性”思想生命力(谢昭新)
  论老舍中短篇小说的艺术探索(沈振煜)
  老舍幽默创作发展的线索——《老舍幽默论》之第一章(刘诚言)
  民性美——老舍的美学追求(范亦豪)
  跃动在艺术海洋中的理性太阳——老舍长篇小说系统观之三(张中良)
  “红热”的爱国主义挚情的折射——老舍改造国民性思想初探(崔明芬)
  从《现代中国小说》(英文)看老舍文艺观的发展(王家声 区鉷)
  论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老舍(李辉 韩经太)
  老舍的艺术地位和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更新(孙玉石)
  老舍作品的北京风格(孟琮)
  民族苦难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对《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的比较分析(万平近)
  与现实决裂——《离婚》后记(苏联·A·基里洛夫,耿学礼译)
  关于文协的财政与老舍(日本·杉本达夫)
  试论《茶馆》结构和形式上的一些问题(日本·平松圭子)
  老舍著作题目索引(日本·柴垣芳太郎)
  老舍研究会会报第4号(日本)

四.讨论会综述

  本次讨论会,是中国老舍研究会正式成立以来直接参与主办的首次全国性学术活动。随着我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化及文学观念的更新,一个老舍研究的热潮正趋向形成,为交流研究成果、检验研究队伍、提高研究素质、拓宽研究领域,我会在征得北京语言学院等单位的通力合作之后,决定组织这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大学、北京文联研究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吉林社会科学院、北京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天津艺术研究所、辽宁民族研究所、河北承德地区满族文史研究会、《当代》编辑部、《今古传奇》编辑部等单位,为此次会议的召开慷慨解囊,预先提供了赞助经费,与北京语言学院和我会一起,成为讨论会的共同发起单位。

  “老舍对新文学的贡献”,被认定为这次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我们认为,对普遍从微观研究入手的老舍研究者们来说,及早介入此题的思考与讨论,从而确立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宏观省视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该议题的观照,目前无疑已构成现代文学史编写总体工程对老舍研究提出的首要任务,围绕此议题集合各路专家学者的思辨力度,有利于老舍研究尽快达到自身的应有水准,在会前即得到了与会者的理解与响应。

  在3月15日上午举行的讨论会开幕式上,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再复、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吴祖光、北京语言学院院长吕必松、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北京语言学院教授盛成等发表讲话,一致指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迄今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极为薄弱,在已有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老舍及其文学成就还远未获得应有评价,须呼吁学术界认识这一状况,共同努力,把老舍研究水平,把对老舍及其作品的评价,提高到与老舍在海内外广大读者中所享有的盛誉相适应的程度。

  讨论会采取全体会议自由发言的形式,包括5名外国学者在内,共有50余位与会者先后宣讲论文要点,或即席发表学术见解,提出争鸣意见。讨论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兼收并容,学术民主。从会上的发言看,从整体上接近老舍、把握老舍,把老舍的创作和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当代文艺思潮的演进趋势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学者,比以往明显增多。他们的宏观研究,不仅有助于说明老舍之何以成为老舍,有助于说明老舍何以具有如此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时也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不无借鉴意义。

  韩经太、李辉的发言指出:老舍是一位在文学的个性世界中勇于自我塑造、自我更新的坚韧不懈的探索者,从他的创作道路看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把握新文学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可以发掘出新文学成就中那些至今未被充分认识的价值(包括失误这一特定的价值)。老舍独特的文学批判精神,是基于中西文化对比之上的价值判断,他把反帝反封建的创作倾向和自我扬弃的民族自重意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创作个性,老舍在文学道路上勇于探索创造,他以自己的创作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多方面的历史经验。

  吴小美、魏韶华的发言认为,老舍的创作着力思考和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在现代走向中的新的主体建构问题,他一方面深感本民族的老大愚弱而神往于民族的新生,一方面又为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衰微,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体现出现代中国人在价值判断上的进取与困惑,其创作可以被看作是“现代性与传统性交战”的文学产物。

  宋永毅谈到,处于文明大转折与大交替的历史过程是难以重复的,老舍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冲撞与融合的“人”的范本。在他身上有中西文化撞击的沉淀,也有满汉文化融合的蕴积,有燕赵悲歌的侠气,也有古都末庙的遗风;从他的文学世界中既可以看到古典文人文学的渊薮,也可以找到市民文学、民间文学的源流,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像老舍这样集多重文化于一身的作家不多见,他身上被浓缩了的多重文化,释放出极大的创作能量,形成多元的艺术魅力。

  樊骏指出,以往学术界习用从单一的表象的政治角度去观察衡量作家作品,造成了对老舍文学成就估价的严重不足。而随着我们时代的文学观念的变化发展,我们得以从更加广阔的审美意义上去理解老舍的艺术追求,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去重新审视和设想我们的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工作。

  孙玉石也立足于文学史观念更新的基点,阐述了对老舍新的理解。他认为,老舍以自己提供的宏大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代中国民族的精神与心态,尤其是他对广大市民阶层灵魂的深刻开掘,在现代文学史中无人超越其上。他对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相融合的高度自觉的追求,使我们的认识不再止步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固定模式,而应进一步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需要发展,越是需要做到广采博纳后的筛选与追求。

  范亦豪的发言把老舍的美学追求归结为“民性美”,指出,当把老舍放在现代文学史的背景前来重新思考对他的评价时,会发现,老舍是不遗余力地批判中国民族性的劣质、更十分突出地重视和发掘中国民族性的优质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赵园关于老舍研究应和生气勃勃的当代创作相联系的建议,周关东、朝戈金关于老舍作品中人物形象系列性考察的研究,苏叔阳、赵大年从自己作家独有的创作体验出发阐述的对老舍创作道路的体会,以及一些发言人围绕老舍人格与创作关系提出的见解,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如何评价老舍早期文学活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如何理解老舍建国后的创作得失,也是会议上争论得较为集中的课题。会议还专门安排时间,就老舍研究的自身建设(研究视野的开拓、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队伍的发展与提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与会者参观了老舍的出生地旧址和在京的故居,对研究者们体会构成老舍文学世界的社会及文化氛围,不无裨益。

  中外学者普遍向会议主持人表达了他们对会议肯定的评价。大家感到,本次会议不仅学术基点高,推出了一批引人瞩目的具有宏观阐释意义的学术成果,而且为老舍研究注入了新的充满生机的因子,使这一研究摆脱了长期以来那种方法单一、视角偏窄、思维模式僵化的缓步移进状况。这次会议所倡导的把老舍研究与当代文学思考紧密贯通的严肃学风,将对今后的老舍研究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与会者还反映,由这次会上获取到了一种推动力,老舍研究必须大步幅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每一个老舍研究者都须以一种民族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开动新的思考,投入新了工作。出席会议的高等院校从事现代文学教学或开设老舍专修课程的教师表示,他们将把在这次会上获得的崭新的学术信息带回课堂上,呼唤青年一代老舍作品爱好者站到新的学术高度上理解老舍,理解中国的新文学。

  出席讨论会的中外双方学者,都对彼此能够相互平等地坐在一起探讨老舍感到兴奋,大家愿把业已建立的这种学术交流的亲切关系更有成效地发展下去。

  在三月十九日下午的会议闭幕式上,来自首都戏剧界、影视界、曲艺界的众多的表演过老舍作品的表演艺术家,前来同与会者见面,对会议成功表示祝贺,他们深情缅怀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他们的良师益友老舍先生,鼓励老舍研究界的朋友们把学术研究搞得更好。他们表演了老舍戏剧作品片断等节目,受到了热烈欢迎。

(综述作者:关纪新)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
下一篇:纪念老舍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