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从鲁迅到老舍》后记
发表时间:2024-05-07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魏韶华

在我的学术路途中,鲁迅与老舍是我一直关注较多的两位中国现代作家。我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以文学为职业的"教授",他和他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他的研究对象仅只是一个客观研究对象吗?我以为不是。
  提起鲁迅和老舍,我有一种特有的亲近感。这是因为,两位作家的情感、思想、人生世界已深深浸入我的精神流程,参与了我的人格与精神成长。他们是我的研究对象,但更是我在精神漫游途中的知己与朋友。对他们的"研究",我很难保持一种超然的"客观",我承认我总是带着我的"先见"甚至是"偏见"步入他们的精神领地。我在精神隧道中前行,力图逼近他们的精神世界,但也只是逼近而已,我知道我的视界永远不可能与他们的视界重合,我永远行走在一条漫长的阐释之路上,而正是这样的认识增加了我言说的自信,我只能说出""的鲁迅与老舍。
  我知道,我对他们的世界的接近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时间间距,但是,我又深深感受到我与他们的"同时代性",他们直面我们的时代继续言说,他们就是我们时代的言说者,他们就是"",就是"我们"
  近三十年来,每当我翻开他们的书,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充满魅力的精神气息。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幸福,一种精神生活被激活的幸福;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不仅只是"""肉身",正是他们引领我进行着一种精神的跃升,它所能达到的边际有时是不可预知的。每当这时,我的简陋的所谓的书房总是变得生机盎然。我喜欢甚至痴迷于这样的生活,它使我意识到我作为""而活着、作为""而活着。也正是他们使这个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他们使我"看到"世界、"看到"人、"看到"人生的某些平常习而不察的方面。
  他们是我应当表示感谢的人,如果没有他们,今天的我就不是这样一个"",而可能是另外一个""。应该给他们分别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他们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温暖,然而这样的信他们永远也不会收到。
  我们喜欢一个作家,而有时候排斥另外一个作家,这其中隐藏着我们的精神秘密。鲁迅与老舍是不同的,他们没有直接会过面,鲁迅对老舍一度存有误解甚至是偏见,可是我坚信老舍是鲁迅的精神继承人,在更广袤的空间,他们是精神上的"同道"。他们都是我热爱的人,我大学时代的学位论文写的是老舍,但后来很长一个时期我都被鲁迅的世界所深深牵引,他游走在诗与哲学之间、病态与常态之间的刀锋上,他的冷厉与老舍的温和在我的意识中产生了制衡。
  是"教授"自然就得写书,写书就得出书,出书就要在出书时说一番话,我依照"常理"说了,可是说的是一些似乎与"学术"无关的话,然而那就是我想说的。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关于鲁迅的几个专题研究,其中首篇是从释义学角度对鲁迅形象演变史的一个整体考察,其它各篇则是近年来对鲁迅几个层面的分析;下编首篇是对老舍巨著《四世同堂》的比较文学译介学考察,其它各篇分别是从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对老舍的分析。上下各篇一些篇章涉及日本与韩国,力图在东亚视野中考量已有的学术话题。
  录入本书中的部分原稿,曾在一些专业杂志发表过,这些杂志包括:《鲁迅研究月刊》、《兰州大学学报》、《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和《东方论坛》等,感谢这些杂志的编辑老师对我事业的关心与鼓励。
  课题得到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岛大学"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立项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现在,我不揣谫陋,把这些有点凌乱的所谓的学术成果整理成一本书,在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所有的不是欣喜而是惶惑,为其中的浅薄与疏漏,真诚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教。

  魏韶华
  20101116

 
上一篇:杨剑龙主编:《老舍与都市文化》
下一篇:中国老舍研究会大事记(1984-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