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海外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的老舍研究
发表时间:2024-05-07     阅读次数:     字体:【

作者:庆应义塾大学 杉野元子

一 日本盛行老舍研究的缘由


  在日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 除了鲁迅, 就是老舍的研究最多。为什么日本如此盛行老舍研究呢? 首先, 以忝列日本老舍研究末席的我自身为例, 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是怎样结识老舍, 并把老舍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在日本, 很多大学把老舍的作品做为汉语学习教材。我也是在大学时代, 学习汉语的时候, 有机会读了一些老舍的随笔、散文等作品, 对老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1986年, 为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我进了硕士课程。当时还没有明确具体研究哪个作家。 刚进入硕士课程时, 我的汉语能力还很低。用汉语读一本长篇小说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 就更没有能力去读像老舍那样用很多方言的作品了。幸运的是1981年至1983年间, 出版了《老舍小说全集》(共10卷, 学习研究社), 老舍的长篇小说都能用日语来读了。在读《老舍小说全集》的过程中, 我完全被他的作品世界所吸引, 并决定把老舍做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当时, 在中国出版了曾广灿、吴怀斌的《老舍研究资料(上)(下)》(1985年, 北京十月文芸出版社);在日本出版了日下恒夫、仓桥幸彦的《日本出版老舍研究文献目录》(1984年, 朋友书店)。这两本著作对于了解、掌握中国和日本的老舍研究历史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以老舍和夏目漱石的比较为题写了硕士论文。进了博士课程以后, 又成了日本老舍研究会的会员。日本老舍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 毎年7月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现在的会员有108名。1988年以后, 我每年都参加研讨会, 已经口头发表了三次。另外, 我还在博士课程的时候, 参加了"老舍读书会", 加强了学习。在东京, "老舍读书会"(1951年成立, 中山时子主办)每星期日, 请中国讲师用汉语讲解老舍的作品。
  根据上述我个人的经历来推论的话, 老舍研究之所以在日本盛行, 首先大前提是∶老舍的人品和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同是东洋人的日本人的心。另外, 还可以举出以下理由∶1, 在日本, 老舍的很多作品被翻译成日文, 仅次于鲁迅。日本读者可以通过日文译本来接触大量的老舍作品;2, 日下恒夫、仓桥幸彦编成的有关老舍研究文献目录奠定了老舍研究的基础;3, 老舍研究会、老舍读书会等组织的存在, 加强了研究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信息交流。
  日本的老舍研究历史长, 成果丰硕。能够了解其全貌的基础文献有以下3个:
  ①日下恒夫、仓桥幸彦编《日本出版老舍研究文献目录》, 1984, 朋友书店。
  ②日下恒夫、仓桥幸彦《近十年来日本老舍研究简介》, 第1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论文(自印), 1992年。
  ③仓桥幸彦《老舍关系文献略目(1)~(5)》, 《老舍研究会会报》第12号~16号, 1998年~2002年。
  ①是1984年前半年以前的, ②是1984年后半年到1992年前半年的, ③是1992年后半年到2001年前半年的日本出版的老舍研究文献目录。另外, 还有两篇介绍日本老舍研究动向的中文文献:
  ④曾广灿《日本的"老舍熱"》, 《老舎研究纵览》, 1987年, 天津教育出版社。
  ⑤曾广灿《老舍研究在日本和南洋》, 《社会科学战线》, 1996年第6期。
  本稿, 仅就1990年至今的日本老舍研究动向作个概观。论文⑤仅用了5页来介绍1939年到1996年这一长时间的日本的老舍研究历史, 所以1990年以后的记述不太详细。为此, 我在第2节, 介绍1990年以后出版的有关老舍的所有书籍;在第3节, 从1990年以后的100多篇研究论文中选出几篇主要的来加以介绍;在最后的第4节, 介绍老舍去世至今日本作家所写的有关"老舍之死"的主要作品。

  二 1990年后出版的有关老舍的书籍


  1990年后出版了以下3本老舍作品的翻译书籍:
  ①《老舍浪漫史》, 石田达系雄译, 1995年, 文芸泰晤士社。收录了《柳家大院》、《微神》、《老年的浪漫》、《月牙儿》等翻译。
  ②《老舍幽默诗文集》, 老舍读书会译, 1999年, 丛文社。
  舒济编《老舍幽默诗文集》(1992年, 海南出版社)的全译。
  ③《老张的哲学》, 吴棉季、石川正人合译, 2002年, 武田书店。
  《老张的哲学》原是1953年竹内伸翻译的, ③是日中研究者们合译的尝试。
  另外, 1990年后还出版了以下5本有关老舍的书籍:
  ④舒乙作, 林芳编译《文豪老舍的生涯》,中央公论社, 1995年。
  舒乙的著作《老舍》(1986年, 人民出版社), 已于1988年,由中岛晋所翻译, 在④里又增译了舒乙的作品《老舍的关坎》,《爸爸最后的两天》, 《小星星》, 《老舍的爱好》。
  ⑤柴垣芳太郎《老舍与日中战争》, 1995年, 东方书店。
  按发表顺序排列了1937年到1949年的老舍全部作品, 并且每篇作品分别作了详细的解说。
  ⑥牛岛德次《老舍<骆驼祥子>注释》, 1995年, 同学社。
  日本是《骆驼祥子》的翻译大国, 至今有竹中伸, 饭冢朗, 市川宏, 杉本达夫, 立间祥介, 中山高志等6位翻译过。⑥对《骆驼祥子》全文作了极为详细的词句解释。
  ⑦李宁《老舍与漱石――老北京与老江戸――》, 1997年, 新典社。
  这是李宁根据1992年在筑波大学提交的硕士论文写的研究著作。关于老舍和漱石的比较, 正如后文所述, 该书出版以前, 高木文雄和杉野元子已经发表了有关论文。该书的内容与这两个人的论文有不少雷同的部分, 但作者却完全没提及这些研究。
  ⑧《柴垣文库目录(老舍关系资料等)》, 2001年, 龙谷大学濑田图书馆。
  日本老舍研究会的第一任代表委员、已故柴垣芳太郎(1996年逝世)的遗属赠给龙谷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目录,有很多贵重的老舍研究资料。
  以上, 简单地介绍了1990年后出版的有关老舍的书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个人研究专著的相继出版。这之前, 日本的老舍研究专著, 只有中山时子编的《老舍事典》(1988年, 大修馆书店)。而且该书是由20多名学者共同研究的成果。可是九十年代后, 竟然一举出版了3本个人研究专著。李宁, 年仅41岁的时候, 就用日语出版了研究专著。柴垣芳太郎和牛岛德次, 都是日本老舍研究会的泰斗, 多年以来一直从事老舍研究。柴垣在76岁, 牛岛在77岁的高龄时, 终于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老舍的研究专著。

  三 1990年后的有关老舍的研究论文


  1990年后所发表的有关老舍的研究论文, 我通读、分析了100余篇。在这个过程中,我归纳了6个主题:老舍与基督教、老舍与漱石、抗战时期的老舍、《四世同堂》、老舍与相声、作品的修改, 在此,介绍一下与这6个主题有关的论文。
  A 老舍与基督教
  1990年后, 研究老舍与基督教关系的论文有2篇:
  ①高桥由利子《北京缸瓦市教会与宝广林》,《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报》第20号, 2001年。
  高桥由利子与渡边安代一起发现了老舍撰写的《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记略》, 并且于1983年介绍了该资料。之后, 高桥写了《老舍的文学与基督教(一)(二)》(《外国语学部纪要》第18号~第19号, 1984年~1985年),分析了《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所受的基督教影响。论文①在伦敦大学发现的资料的基础上, 阐明了北京缸瓦市教会与宝广林相关的新事实。
  ②藤井宏《"歪毛儿"续论》, 《中国学论集》, 2001年, 翠书房。
  藤井宏在②的論文以前写了《歪毛儿――注视邪恶的文学》(《日本亚洲言语文化研究》第2号, 1995年)。藤井宏在这篇1995年的论文里指出, 老舍自己说《歪毛儿》是模仿了英国作家J.D.Beresford的"The Hermit", 事实上不是"The Hermit"而是模仿了"The Misanthrope"。然后, 藤井就对《歪毛儿》和"The Misanthrope"作了作品比较。而且评论说:"The Misanthrope"只不过是讲述一些奇怪故事而已, 而《歪毛儿》则摆脱了仅仅讲故事的局限, 成为描写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小说。藤井在②的论文里, 对《歪毛儿》所受的基督教影响作了分析。比如作者认为白仁禄是以耶稣基督为原型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B 老舍与漱石
  1990年后, 研究老舍与漱石关系的论文有以下3篇:
  ①高木文雄《漱石·老舍·伦敦(一)》, 《金城学院大学论集国文学编》第33号, 1991年。
  ②高木文雄《漱石·老舍·伦敦(二)》, 《金城学院大学论集国文学编》第34号, 1992年。
  高木文雄是日本文学研究家, 主要研究漱石。高木在①里, 对伦敦时代的漱石与基督教的关系以及漱石作品所受的基督教的影响作了探讨。在②里通过对《二马》的分析, 探讨了老舍与基督教的关系。
  ③杉野元子《漱石与老舍――以两位文学家的英国体验为中心――》, 日本比较文学会编《毁灭与异乡的文化比较》, 1994年, 思文阁出版。
  杉野元子在論文③以前, 曾经写过《近代开化时期的两个东洋文学家∶漱石与老舍的早期作品――漱石〈哥儿〉与老舍〈老张的哲学〉――》(《艺文研究》第55号, 1989年)。这篇1989年的论文, 对同是描写教育界腐败的漱石小说《哥儿》和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进行了作品比较。论文③把漱石与老舍的经历及作品分为∶出国以前、旅居英国、归国以后三个时期, 做了全面的比较论述。
  C 抗战时期的老舍
  杉本达夫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抗战时期的老舍。1990年以前就已经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论考。例如:《关于文协与老舍的笔记》(《中国文学研究》第5期, 1979年), 《老舍与抗战剧》(《中国文学研究》第6期, 1980年), 《老舍与战争》(《中国文学研究》第9期, 1983年), 《老舍的长诗<剣北篇>》(《中国语学·文学论集》, 1983年, 东方书店), 《文协的财政与老舍》(《中国文学研究》第11期, 1985年), 《老舍与抗日战争》(《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第33辑, 1987年)等等。1990年后又发表了以下3篇:
  ①杉本达夫《老舍的西北旅行――再谈《剑北篇》――》, 《相浦杲先生追悼中国文学论集》, 1992年, 东方书店。
  杉本达夫精细地查找了当时的报纸等资料, 查明了北路慰问团团员的姓名及其经历, 北路慰问团在延安时的情况等等。杉本注意到《剑北篇》关于北路慰问团的记述极少,指出其原因在于老舍对政治斗争的反感情绪。
  ②杉本达夫《老舍的有声的呐喊与无声的呐喊――关于老舍对北路慰问团的态度――》,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第38辑, 1992年。
  该文简短地总结了前面所提的2篇论文∶《老舍与抗日战争》、《老舍的西北旅行》的内容,原文是用汉语写的。1993年转载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上。
  ③杉本达夫《抗战时期的老舍与胡絜青夫人》, 《中国文学研究》第24期, 1998年。
  杉本达夫分析了老舍在短篇《一封家信》、《恋》中所表露的对夫人的感激之情,追寻了老舍夫人从北平到重庆的艰难行迹。该论文用汉语简括之后, 以《抗战时期的老舍与胡絜青夫人》为题收录在《老舍与二十世纪》(2000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里。
  D 《四世同堂》
  1990年后发表的有关《四世同堂》的论文有以下4篇:
  ①山口守《老舍〈四世同堂〉英译本与Ida Pruitt》, 《沼尻博士退休纪念中国学论集》, 1990年, 汲古书院。
  该论文阐明了老舍与《四世同堂》译者Ida Pruitt的关系以及Ida Pruitt的经历,论文内容用汉语简括之后, 以《<四世同堂>英译本的完成与浦爱德》为题收录在《老舍与二十世纪》(2000年, 天津人民出版社)里。
  ②武永尚子《<四世同堂>中的日本人形象》, 《二松学舍大学东洋学研究所集刊》第30集, 2000年。
  分析了《四世同堂》的日本人形象。
  ③绪方昭《<四世同堂>的对弱者之爱――以瑞宣为中心――》, 《国学院杂志》第101卷第7号, 2000年。
  该文把焦点对准瑞宣, 分析了其错综复杂的性格: 强硬与软弱, 自我谴责与自我安慰, 优柔与果断。
  ④日下恒夫《老舍<四世同堂>与"The Yellow Storm"的备忘录》, 《作为文化事象的中国》, 2001年, 关西大学出版部。
  张桂兴的《老舍著译编目》(2000年,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记述了老舍全部作品的目录;日下恒夫则把焦点集中在《四世同堂》, 作了更加翔实具体的文献考证。
  E 老舍与相声
  1990年后发表的有关老舍相声的论文有以下2篇:
  ①弓削俊洋《建国后的老舍与相声――笑不起来的相声――》, 《野草》第60号, 1997年。
  该文指出了两点, 即, 老舍视相声为"宣传工具", 提倡创作有"教育价值"的相声。还有, 老舍自身的相声作品, 过于突出政治性, "宣传味"太浓, 所以是笑不起来的。
  ②弓削俊洋《老舍的相声――关于相声论及技巧的考察――》, 《爱媛大学法文学部论集人文学科编》第6号, 1999年。
  作者从技巧方面分析了老舍的相声作品, 阐明了老舍是运用"贯口"、"误会曲解"、"先褒后贬"、"机智巧辩"等多种多样的技巧来创作相声的。
  F 作品的修改
  1990年后发表的有关老舍作品修改的论文有以下2篇:
  ①仓桥幸彦《十三篇的"古董"――关于<老舍短篇小说选>――》, 《中文研究集刊》第2号, 1990年。
  探讨了《老舍短篇小说选》作品的选定、排列以及作品的修改。
  ②平松圭子《<月牙儿>的版本比较》, 《东洋研究》第134号, 1999年。
  比较研究了三个版本的《月牙儿》:《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14期, 1935年4月)登载的《月牙儿》;《樱海集》(1935年, 人间书屋)收录的《月牙儿》;《老舍短篇小说选》(1956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的《月牙儿》。
  以上, 我从1990年后发表的100余篇论文中, 选了6个方面的论文作了综述。除此以外, 渡边武秀在1987年到2002年之间, 从"幽默"、"悲剧"等角度分析老舍小说, 写了10篇论文。 高桥弥守彦于1988年到1994年之间, 发表了《<茶馆>的版本比较与时代考察(1)~(8)》。另外, 在语言学领域, 研究老舍作品的词汇、语法的论文也为数不少。


  四 老舍之死


  在日本, 从老舍死后到恢复名誉的一段时间里, 很多日本作家围绕老舍之死写了文章, 主要的有以下4篇:
  ①水上勉《蟋蟀葫芦》, 《别册文艺春秋》第99号, 1967年。
  随笔。追忆了老舍来日时, 访问水上勉家的情形。水上问及蟋蟀葫芦时, 老舍说等水上来中国的时候, 带他去古玩铺。当水上说想去黄梅县的东禅院时, 老舍说给他当向导。可是, 时隔不久, 便传来了老舍去世的消息。某夜, 水上做了这样的梦∶水上抱着蟋蟀葫芦, 跟在老舍的后面, 登东禅院门前长长的石阶, 可是怎么也到不了寺院门前, 只是两人登石阶的声音非常清楚地回响在耳畔。
  ②井上靖《壶》, 《中央公论》第85卷第12号, 1970年。
  随笔。追述了老舍访日时的往事。老舍在与日本文学家们谈笑的时候, 讲了一个中国故事。内容是:有一个富人, 是古董收藏家, 就在他沦落成乞丐的时候, 也不肯放弃一个壶。得知这件事的另一个富人, 收养了乞丐。富人本想等乞丐死了之后, 要他的壶, 没想到乞丐临死的时候, 竟把壶扔到院里, 摔成了碎片。井上靖是在1970年才看到报导老舍自杀的1967年的旧报的, 当时, 他想到的是:老舍是把壶打碎后死的。
  ③开高健《玉碎》, 《文艺春秋》第56卷第3号, 1978年。
  短篇小説。川端康成奖获奖作品。"我"(以开高健为模特儿)顺路去香港的时候, 见到了朋友张立人。张立人给"我"讲了他对访日归途, 顺路来香港的老舍进行采访时的一段插曲。当张立人向老舍问及文革后知识分子的生活时, 老舍岔开了他的问题, 而是围绕着四川的乡土菜肴, 细致生动地讲了三个小时。回国那天, 在机场, 张立人告诉了"我"老舍突然辞世的消息。"我"坐在飞机上, "突然想起了, 以前在北京老舍的家访问他的情形"。"我"似乎看见"稍瘦而又精干的老作家, 突然, 从菊花盆栽丛中站起身来, 用那炯炯有神的眼睛, 默默地回头注视着我"。
  ④有吉佐和子《老舍之死》, 《周刊新潮》第31号, 1978年。
  报告文学。有吉佐和子是在老舍恢复名誉不久的1978年6月访问北京的。当时见到了胡絜青与舒济, 询问了老舍逝世前后的情形。④是介绍当时采访内容的。另外, 还介绍了老舍访日时, 在宴会上与日本评论家说幽默的一段插曲。她回忆说:"老舍的幽默是很出色的。他的谈话优雅风趣, 我听了之后, 总是感到很愉快"。
  1965年春, 中国作家代表团来日的时候, 水上勉, 井上靖, 开高健, 有吉佐和子都出席了代表团的欢迎会, 与团长老舍见了面。在日期间, 老舍还访问了水上和井上的家, 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另外, 井上靖战后访问过三次中国, 每次都与老舍见面;开高健于1960年随日本文学代表团访华时, 也与老舍见了面;有吉佐和子, 1965年在北京逗留了半年, 当时, 她经常去老舍家交谈。对他们来说, 同是文学家, 而又如此亲近的老舍, 在文革的狂飙中含怨而死的事实, 该是很大的打击吧。在他们的作品中, 老舍生前的音容笑貌, 言谈举止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1989年和1991年, 两位没见过老舍的作家, 发表了以下关于老舍之死的作品。
  ⑤中园英助《彷徨湖》, 《中央公论文艺特集》, 1989年冬季号。
  短篇小说。中本(以中园英助为模特儿)战争时期生活在北京。与鲁迅相比, 中本更喜欢老舍, 其中《想北平》是他最喜欢的作品。当中本得知1966年夏在太平湖发现了老舍尸体的时候, 他联想到了《想北平》。老舍在这篇随笔中, 关于积水潭,这样描写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由此, 中本推测说太平湖和积水潭可能是同一地方。中本时隔41年再次访问北京时, 想确认一下太平湖的位置, 哪知太平湖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⑥冈松和夫《太平湖》, 《中央公论文艺特集》, 1991年春季号。
  短篇小说。秋月(以冈松和夫为模特儿)于1990年访问北京。秋月原想到太平湖向老舍灵前致哀的, 可是, 太平湖已经被填。此外,秋月还想像,在那儿可能会有憎恶政治暴力的纪念碑之类的, 可是也没有。还有, 当秋月从中国朋友那儿得知, 老舍死后, 有很多人投太平湖自杀的时候,他非常吃惊。又听朋友说, 关于这些, 在秋月访华之前, 他也毫无所知的时候, 秋月又是一惊。秋月从老舍联想到学生时代的好友玉木。他也同样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文学青年玉木, 对共产党的政治运动抱有幻想, 按照胡乱的斗争方针开展活动, 结果搞坏了身体,最后病死。就是说:昭和20年(1945年)代的日本, 也曾有过政治奴役文学的状况。
  1990年, 冈松和夫访问北京, 得知中国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老舍之死的重大性时, 很愕然。实际上, 在中国, 老舍得到平反后, 以巴金为首的众多文学家也写了追悼文。另外, 老舍的家属及很多人, 也在努力地解明事实真相:老舍是怎么死的, 他为什么选择了死, 他的死意味着什么?等等。而且近年, 出版了两本追究老舍之死真相的劳作:傅光明编《老舍之死――采访实录》(1999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郑实、傅光明编著《太平湖的记忆――老舍之死》(2001年, 海天出版社)。日本的老舍研究家们, 也对这两本著作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并且写了书评。杉本达夫则受了这两本书的触发, 执笔写了《关于老舎之死的断想(Ⅰ)(Ⅱ)》(《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记要》第47辑~第48辑, 2002年~2003年)。

  本文发表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3期 2003年5月

 
上一篇:
下一篇:想起了日本老舍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