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会概况 > 大事记
第四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
发表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字体:【

第四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

--------------------------------------------------------------------------------

作者:范亦豪 曾广灿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4日 www.laoshexue.com


第四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
( 1989.3.21-3.25,重庆)

一、简况

  适逢老舍先生诞辰90周年,由重庆出版社和中国老舍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3月21日至25日在重庆举行。会议赞助单位还有山东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院、重庆市文联、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重庆地区文艺研究会、北京市老舍研究会、北京语言学院、百花文艺出版社等。

  从1938年至1946年,老舍先生在重庆工作、生活、战斗长达八年之久,在此地研讨老舍意义自不一般。这次研讨会的创新做法是,一改以往念论文的做法,只在21日下午全体会议上由论文作者介绍论文要点,即"论文巡礼"。然后在22、23日全体会议作学术交流,自由发言,围绕预先提示的话题中心——即老舍创作道路评价,"滑坡"、"驼峰"也好,说困惑、提问题也好,谈老舍研究本题也好,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谈自己的思考也好,畅所欲言,悉听尊便,力使会议开得自由一些,开阔一些,深刻一些。不求统一认识,唯求创新、发现,扩展视野及活跃思想。

  比较而言,这次会议规模较小,三天会议未予分组讨论。全部是全体会议进行自由发言。会议前因有王行之《我论老舍》引起学术界关注,因此会中"争鸣"气氛较为热烈。

  会议开幕式上,宣读了老舍夫人胡絜青和老舍挚友冰心的贺词。

  会议选举产生了老舍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见历届理事会名单)。


二.与会者名单

  王致中 裴小惠 王行之 史承钧 刘懿信 王晓琴 范亦豪 王献忠 王惠云 王延唏 刘诚言 谢昭新 沈渝丽 石兴泽 吴小美 魏韶华 杨国祥 蔡晓江 曾广灿 周智湘 洪忠煌 刘安章 李润新 孙钧政 关纪新 王富仁 万平近 柴垣芳太郎(日) 平松圭子(日) 杉野元子(日) 舒济 舒乙 魏重阳 方青原 潘晓初 王式仪 冉忆桥 赵园 陈震文 张强 廖全京 廖玉华

三.论文目录

  我论老舍(王行之)
  论老舍的爱国主义(史承钧)
  面对殉道者的沉思和困惑——兼论中国知识者的两难境地(刘懿信)
  国民灵魂与人生模式:阿Q与祥子(王晓琴)
  老舍的象征方式(范亦豪)
  老舍与"京味派"文学(王献忠)
  老舍的小说观——老舍小说研究(王惠云)
  浅谈老舍的幽默观及其幽默手法(王延晞)
  论老舍的幽默观(刘诚言)
  论老舍的文化心理结构——兼谈老舍与中国知识分子(谢昭新)
  试论老舍早期的文化意识——兼析老舍早期三部长篇小说(沈渝丽)
  老舍与中国左翼文学(石兴泽)
  半开的樊笼——从老舍《离婚》到谌容《懒得离婚》(吴小美 魏韶华)
  冷静、理智的文化审视 深沉、浩瀚的民族反省——评《四世同堂》(杨国祥)
  老舍创作中的一大遗憾——论《选民》(《文博士》)未能写完(史承钧)
  老舍戏剧创作心理(蔡晓江)
  老舍及其文学世界的矛盾统一性(周智湘)
  老舍的悲剧意识与悲剧命运(洪忠煌)
  重庆时期的老舍先生(刘安章)
  珍惜老舍的文学遗产(李润新)
  A下 B上 A上 B下 A下 B 下A上 B上(孙钧政)
  真切感人的风骨篇——读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随想(万平近)
  老舍著作年表(日本·柴垣芳太郎)

四.会议述评

  全国第四次老舍学术讨论会,主要围绕着"如何看待'老舍现象'"、"老舍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等课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会议前夕《文艺报》发表了中国老舍研究会会员王行之的论文《我论老舍》,这篇文章成了此次会议的争论焦点。王文认为,老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曾经是独立不倚的社会批判者",而50年代初,他"在'狂喜'中走向艺术大滑坡","是新时期以前日益僵硬、荒谬的文艺政策导致了作家老舍本人不正常的创作道路"。一些学者支持上述观点;另一部分学者反驳说,老舍在"十七年"间确实受到"左"倾文艺政策的极大干扰,却因主观努力写出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优秀作品,构成了老舍文学创作的另一高峰,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不存在"滑坡"。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十七年"间的老舍是在不断地选择着自我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外力对其影响固然不小,而"两个甚至更多个老舍"的自相矛盾也是事实。颇有意义的恰是我们应对老舍在整个人生选择过程所展示的中国文化人中"这一个"的心态轨迹做出深刻的剖析。老舍既是受"五四"文化精神启蒙而出现于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坛的一位大家,又是在"文革"血火中的首批自杀者之一,他的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普遍性的优长和缺点;对他几十年间经历的喜悦、痛苦乃至幻灭等情感的切近思考,有利于未来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确立。老舍研究应自觉超越以往虽不无意义的为作家"平反伸张"的认识阶段,走向新的更有科学价值和现实价值的对"老舍现象"的能动把握阶段。

  日本老舍研究会代表柴垣芳太郎等5位日本朋友参加了讨论会。

  会后,全体代表专程去北碚参观了重庆北陪"舍故居",当地政府已为这处老舍创作过〈四世同堂〉等名著的故居正式挂牌,以志纪念。

(述评作者:关纪新)



 
上一篇:第三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
下一篇:第一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