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会概况 > 大事记
全国第六届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
发表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字体:【

全国第六届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

--------------------------------------------------------------------------------

作者:范亦豪 曾广灿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1日 www.laoshexue.com


全国第六届老舍学术研讨会
(1994.7.20-7.26,吉林长春)

一、简况

  由吉林大学、中国老舍研究会、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7月20日至26日在吉林大学召开。诗人公木(张松如)、作家学者蒋锡金等出席了会议。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吴祖光,老舍夫人胡絜青,艺术家于是之,以及50多位国内外老舍研究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参观了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博物馆,考察了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长白山,观看了吉林省吉剧团的演出。《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香港《大公报》、《光明日报》等记者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报道。

  会议举办者有意从地理学角度发掘和体验老舍作品及其人格的满族素质,故而讨论会选址在满族的故乡,引导学者进行了相关参观和考察。而会内讨论的课题则较宽泛,涉及老舍小说、戏剧、散文及老舍新时期研究状况评介等。两天会议主要以大会发言方式进行。 

二.与会者名单

  胡絜青(全国政协委员、老舍夫人)、吴祖光(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于是之(表演艺术家、全国人大代表)、吴小美(兰州大学)、范亦豪(天津对外贸易学院)、曾广灿(南开大学)、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舒济(人民文学出版社)、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行之(中国社会科学院)、郝长海(吉林大学)、史承钧(上海师范大学)、关德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甘海岚(北京社会科学院)、冉忆桥(华东师范大学)、王晓琴(首都师范大学)、徐德明(扬州大学)、谢昭新(安徽师范大学)、贺立华(山东大学)、翟德耀(山东师范大学)、张桂兴(山东师范大学)、郇玉华(山东文艺出版社)、丁少伦(济南出版社)、张云龙(山东工艺美院)、李逸涛(华中师范大学)、苗稼全(北京市文联)、吴晓玲(《山东文艺社》)、石兴泽(聊城师范学院)、郭锡建(盐城师范学院)、王献忠(天津师范大学)、王海波(人民文学出版社)、朱雪艳(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胡光璐(淄博职业大学)、许正林(中南财经大学)、王惠云(河北师范大学)、王延唏(山东大学)、伍斌(上海师范大学)、孙洁(复旦大学)、岳凯华(湖南师范大学)、刘秉山(辽宁大学)、陈震文(辽宁大学)、古世仓(兰州大学)、张福贵(吉林大学)、横山永三(日本九州产业大学)、花城可裕日本上智大学)、高桥由利子(日本上智大学)、李大朋(吉林艺术学院)、杉野元子(日本庆应大学)、柯兹涅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胡锡涛(湖北社科院)、丁戈(吉林大学)、孙蕊(吉林大学)、白杨(吉林大学)、徐相天(吉林真元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蒋於缉(长春光机学院)、王庆余(长春光机学院)、周正(长春光机学院)、蒋秀英(辽宁大学出版社)、蒋宗隽(吉林省教育学院)、刘菊香(吉林省教育学院)、许清友(吉林省教育学院)、金国泰(吉林师院古籍所)、孙中田(东北师大)、曾晓丹(人民政协报)、安春海(时代文艺出版社)、石村广(北京大学中文系)、张立国(东北师大)、逢增玉(东北师大)、高长春(东北师大)、田敬宝(吉林省社科院)、毕万忱(吉林省社科院)、刘厚生(东北师大)、刘富华(吉林大学)、马占清(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府)、李雨林(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政协)、陈方竟(吉林大学)、王树海(吉林大学)、邢国生(吉林大学)、关晓松(吉林大学)、程丽红(吉林大学)、金贤贞(北京师范大学)、王瑜瑛(吉林大学)、王俊华(吉林大学)、马莉(吉林大学)、侯续田(吉林大学)、林树山(吉林大学)、蒋本国(吉林大学)

三、论文目录

  (日本)横山永三:老舍在美国
  李大朋:论老舍戏剧结构特色
  谢昭新:老舍与吴梅村比较研究
  徐德明: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学
  史承钧 伍斌:老舍与西方现代派文学
  吴小美 古世仓 李阳: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新时期老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王海波:论老舍的幽默艺术
  孙洁:老舍生命观探索
  曾广灿:从小羊圈到圣詹姆斯广场——论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
  许正林:老舍的散文艺术
  舒乙:再谈老舍之死
  (日本)高桥由利子:老舍和两个英国人
  王晓琴:从当代台湾学人笔下的老舍管窥台湾老舍研究之特点及趋势
  郝长海:论老舍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
  程丽红:漫谈老舍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关晓松:对《骆驼祥子》悲剧原因的一点思考
  孙蕊:从《牛天赐传》看老舍的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
  丁戈:老舍国民改造观中的基督教意识
  苗稼全:北京市老舍研究会情况及我见
  蒋秀英:投资于正义——老舍的气节观
  舒济:不用北京土语撑门面
  关纪新:老舍:民族文学流变中的多重意蕴
  石兴泽: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老舍
  于是之:老舍先生和他的两出戏
  (美国)陶普义:说书人老舍
  (日本)杉野元子:漱石和老舍
  (俄罗斯)柯兹涅茨:老舍第一部长篇小说

四.报告人名单

  吴小美、舒乙、苗稼全、王晓琴、王延唏、孙洁、石兴泽、关纪新、高桥由利子、舒济、徐德明、郭锡健、谢昭新、史承钧、伍斌、丁戈、张福贵、于是之、曾广灿、娜o柯兹涅茨、张桂兴、朱雪艳、许正林、李大朋、王海波、郝长海、孙蕊、关晓松

五.讨论会综述

  “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于7月20日在吉林大学逸夫图书馆讲学厅开幕。

  从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到这次会议,短短两年时间,老舍研究的学术成就硕果累累,在整个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这期间共出版学术专著六部,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俄罗斯的论文30篇。大会共分五个主题,即:老舍研究之研究、老舍生平、思想及文学观念研究、老舍与东西方文化、老舍作品研究、跨世纪老舍研究与教学之展望。

  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教授吴小美在“老舍研究之研究”的主题下宣读了她的长篇论文《开创“老舍世界”诠释与研究的新局面》,高屋建瓴,气魄宏大,在对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的成就与局限进行回顾与评价的同时,指出未来老舍研究将在方法的更新与视角的拓展上多作文章,并将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担保攻坚、鼓励驳难”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许多启人深思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向。如果说吴小美是以严密整肃的逻辑思辨令人叹服的话,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的《再谈老舍之死》,就是以切肤之痛,向代表讲述了一个老舍之死的悲壮故事,令许多代表黯然泪下。这篇对老舍的生平、思想进行深刻剖析的长文不仅提供了有关老舍之死确为自杀的实证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老舍为人为文不屈不挠,尤重气节的精当分析,揭示出老舍令人心碎的“文化殉难”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与会代表发生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应更多地从社会政治原因上分析老舍之死,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从文化原因和文化意义上探讨这个问题是更有价值的。在“老舍与东西方文化”这一主题下发言的代表较多,主要涉及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系的当代意义、老舍与西方现代派、与中国传统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等问题,或进行全面分析论述,或抓住一点切入,在方法上既有平行比较,又有影响研究,仍然延续了近年老舍研究将其纳入一个大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考察的趋势,以肯定其文化风俗型大作家的定位为前提,对推动多维视角和多学科并举地研究老舍很有价值。在“老舍作品研究”这一主题下,北京人艺于是之的《谈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引起很大震动。文章从老舍剧作的主要演出者这一独特角度,谈及了《龙须沟》、《茶馆》这两部传世之作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修改和演出历史,提供了对这两部作品和老舍创作及心理状态研究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对于老舍作品中始终充满着悲剧意识与忧患意识,行文风格的诙谐幽默等问题,也有代表从具体作品出发,总结前人已有的成果,而从研究者个人独特的认知和体验出发,发人之所未发。与此同时,一向较受冷落的老舍旧体诗、散文和戏剧等体裁作品的研究在这次会议上也受到了重视,几位论者广为搜求、细心整理、考辨源流,精当评价,显示了老舍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也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收获。跨世纪老舍研究与教学之展望这一问题,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他们从方法更新,视野拓展角度预测老舍研究的前景,从多年来开设老舍研究专题课收集到的有关大学生心目中的老舍形象的资料出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这次学术会议其所以在长春召开,主要原因是吉林省特别是长白山,向来被认为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而老舍恰恰是本世纪最优秀的满族作家。老舍虽然出生在北京,而他的祖籍却是在关外的满洲。满族文化对老舍的创作具有春风化雨而又深入骨髓的影响,其作品的满族素质,即他的满族出身对作品的语言风格、风俗习惯、叙事心态等方面的影响在近些年的老舍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次会议还特地对伊通满族自治县民俗馆和长白山天池进行考察,与会代表普遍对这种将学术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会议安排感到满意,觉得收获很大。

  总结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有以下三个值得注意的突出特点:

  第一,研究队伍壮大,年轻化趋势明显。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的8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近半数,特别是来自兰州大学、上海师大、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的年轻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更引人注目,他们中的一些人还作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学术发言。另外,在近两年出版过专著的也不过是人到中年而已。老舍研究事业的后继有人和老舍研究者的年轻有为说明老舍研究是一项具有永久魅力而又常新的事业,令与会代表十分欣慰。

  第二,提交大会的论文大多已经从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回归于文学自身的研究,文本分析相当深细,宏观把握十分开阔,注重文化寻根意识,考辨白山黑水之间孕育起的满族文化对老舍这位满族意识很强的作家的深刻影响。注重从作家内在的深沉心灵世界和思想方式去理解其人其文。

  第三,学术界和企业联手办会。这次大会在科研经费紧张的条件下能够顺利召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赖于热心老舍研究事业的企业的热心支持。这种科研和文化单位与企业联袂举行学术研讨会的尝试在现今条件下是有相当现实的借鉴意义的。

(综述作者:郝长海、关晓松)




 
上一篇:全国第八届暨国际第三次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
下一篇:全国第五届暨首次国际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