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老舍在济南的十八般武艺
发表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字体:【


老舍在济南的十八般武艺

--------------------------------------------------------------------------------

作者:李耀曦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7日 www.laoshexue.com

导读

  由于时代氛围和生活情境的隔膜,我们对老舍有种种误读。

  而习惯了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又使我们一向忽略或忽视了对作家生活情景与创作关系等的认真探究。因而如今一些想当然的既成之见,其实是背离了作家和作品的真实。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民国时代的作家们是一群因有独立经济地位,而具独立思想和立场的自由知识分子,有政府倾向者并不多。派别林立的学界和文坛成为他们谋生和著述的"江湖",他们乃是一群独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的现代"游侠"文士。

  而老舍作为其中的一员,由于出身和经历所致,更是自少年时便有一种侠儒兼修的情怀:他多喜欢与民间文人和江湖艺人交朋友;其身心更多是在"江湖"而非"庙堂";他的许多作品,如其说是写"城市市民",不如说多是写社会底层的城市边缘人和城市游民。比如:《月牙儿》、《断魂枪》、《骆驼祥子》、《小人物自述》、《鼓书艺人》等等,这几乎无需证明。

  本文对老舍当年在济南的作家生活——如何与江湖艺人交朋友和如何创作剑侠小说,及其前前后后有关情景,均作了翔实地探查和考证。旨在通过对作家生活情境的查证,提供一个"还原老舍"的版本。不妨说与金庸虚构的"江湖世界"不同,在老舍当年的生活和创作之中,也确有一个真实的城市"江湖世界",这即是一个"江湖老舍"的民间版。

侠客与名山

  文坛不是江湖也很像江湖。

  老舍不是侠客却颇似侠客。

  当年老舍在济南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教书讲究讲问读写;说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唱大鼓书讲究板眼腔韵扣;练拳脚的讲究手眼身法步。而身兼齐鲁大学"新文学教授"和"《论语》八仙"幽默大师双料头衔的老舍,则讲问读写、说学逗唱、板眼腔韵扣等等皆擅,且招招都是高手拳脚功夫。

  民国十九年(1930)七月,老舍来到济南,执教于齐鲁大学。1934年7月辞去教职,离济赴青,执教鞭于青岛大学,1937年夏天重返齐鲁大学。是年11月25日,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出走武汉。从此踏上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之途,

  居济四年有半。作为作家功夫,老舍写出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部长篇小说,一部《赶集》短篇小说集和大量散文与幽默小品。作为教书本领,老舍在齐鲁大学开了"文艺批评""欧洲文艺思潮"与"小说作法"等四五门课程。作为社会名流,他在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济南师范、济南第一中学等多处学术团体,并应邀去过韩复榘的"进德会",都发表了精彩幽默,大受欢迎的演讲。作为曲艺行家,他在齐大国文系师生聚会上,表演过地道的京戏清唱和单口相声;作为正宗练家子,他打出了一趟山东杨氏门派"查拳"。

  精通这么多功夫,你焉能不说他身怀十八般武艺?

  而这号称曲山艺海的济南府,就恰是他修炼出一套独家功夫的一座名山。

  在这里,老舍广交民间朋友。教员记者画家,茶房厨子车夫,撂地儿的说唱艺人,走江湖的镖客拳师,七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有。这些朋友们,不只是给他提供了绝好的素材,也作为独特的人物形象和鲜活的艺术元素,走进了他的小说创作,丰富了他作品的文化构成。在这里,老舍潜究中西文学,熔多元文化于一炉。渐渐打出了一套既非"海派"亦难归"京派"的独家招数,以写就于此的长篇杰作《离婚》为标志,步入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此后也基本上就是凭了在济南形成的这套成熟拳脚功夫打天下的。

  所以其他姑且不论。咱不妨就说说这文坛大侠老舍,当年是如何与济南说相声唱大鼓书以及走江湖练拳脚的艺人们交朋友,乃至拜师学艺的吧。

老师是两个说相声的

  且看,1937年3月2日,当时济南《中报》上登出的一篇小文章,题目叫:《老舍的老师是济南两个说相声的》——

  "说到老舍学幽默小说的地方和老师,是很有趣的。在济南住过的人都知道济南的趵突泉边有个劝业商场,那里边有两个'说相声'的,叫吴景春,吴景松,'相声'很有名,生意交关好!老舍是他们的好主顾,差不多每天必到。老舍就从他们那里学得一些使听众喜乐的技巧,一些俏皮话,在上流社会里吴景春兄弟是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说的,可是这些玩意儿到了大学教授老舍笔底下,群龙活跃,使读者笑一阵,可就有了她底艺术价值了"……。

  这是迄今为止,不多的有明文记载,尚可考证其身世的老舍的两位"老师"。

  吴景春、吴景松何许人也?原来,都是济南相声界大名鼎鼎的老前辈。吴景春,早年拜师京城"相声八德"之首的裕德隆,他技艺全面,尤善说"文哏"相声,平时文质彬彬,含蓄文雅。吴景松,又名吴焕文,是吴景春之弟,师承济南相声名家崔金林,他上过几年私塾,既能写文章,也能自己编创段子。(见吴苹《我所知道的济南相声》,载《曲山艺海话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12月)可惜的是,当年老舍是如何向吴氏兄弟"盘道"——讨教相声艺术,并与之交朋友的,那详情细节,我们现在是无缘晓得了。

  其实,老舍在济南的曲艺"老师",并不仅此两位,至少还有两位唱大鼓的。这是老舍自己说的——当时他还曾专门拜访过正在济南献艺的"鼓界大王"白云鹏和张小轩,向他们请教大鼓词的写法。(老舍《八方风雨·写鼓词》)。

  大写家向穷艺人讨教、大教授与下九流为伍,这桩惊世骇俗的新闻,不仅让小报记者挖足了炒作的"猛料",也很让齐鲁大学国文系的学子们大开眼界。

  原来,当年从老舍居住的南新街54号小院出来,沿小胡同向北走不多远,左边是新建不久的劝业场,右前方即是号称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当时趵突泉畔是个闹市场,满眼货摊地摊儿,叫卖声此起彼伏,泉边吕祖殿左近几家唱大鼓的茶社,不断琴弦声声。而劝业场内更是楼上楼下土洋杂货,书棚书场熙熙攘攘。令齐大国文系的年轻学子们瞠目结舌的是:竟然在这种下九流场所,不断发现他们的业课老师——大名鼎鼎的舒先生的身影!好几次,是透过茶社的玻璃窗子,恰巧瞅见老舍先生正端坐在茶桌旁,津津有味地听大鼓书。更有人吃惊地看到:在大冬天的劝业场,穿棉袍的舒先生静坐在一条破板凳上,听撂地艺人连唱带打"说武老二"。

  于是,这些年轻学子们,就不但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杂志上,读到了一位被称为"《论语》八仙"的幽默大师老舍;在"文学概论"与"小说和作法"课堂上,认识了一位操一口京腔,冷面妙语,纵横跌宕,融古今中外于一炉的业课教授舒先生;又在一年两度的国文系师生聚会上,见识了这位舒先生地道的唱念作打和笑倒全场的说学逗唱。

  老舍给这座十分守旧的洋教会大学,吹入一股新文学清新之风。

马拳师与《断魂枪》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济南《中报》上那篇题为《老舍的老师是济南两个说相声的》的文章,其末尾还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济南的时候,他跟着练国术的走江湖朋友很认真地学过很久摸鱼式似的太极拳。在作家里边,学过太极拳的恐怕没有第二个吧?"

  这就更像是一个传奇故事,更是始终具有一种"侠儒身兼"情怀的老舍本人了。

  那么,这位"练国术的走江湖朋友",又是谁呢?

  现已得知,此人名叫:马永奎(1893-1982),是当时济南一位很有名的回族武术师。

  马永奎,字子元,回民,济南人。自幼习武,后入山东冠县人杨洪修门下,得杨氏查拳真传,其枪术尤为超群,有"山东一杆枪"之美誉。据云,早年曾开镖局,做镖头走镖闯荡江湖多年,而当时正开办国术馆,设馆址于济南北关馆驿街佛照寺,授徒甚众(见周长风《老舍和他的武术教师马永奎》,载《老舍与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12月)。

  原来,由于长期伏案写作,老舍当时患了严重的腰腿痛病。1933年夏天,经济南司法界一位行家朋友陶子谦推荐,老舍即跟着这位回民武术家马先生学打查拳。而马永奎家住上新街,与老舍住的南新街是东西并排的两条街。因很近,马先生破例,每天亲自登门授教。

  老舍跟马子元学拳一年多,获益匪浅,不仅腰腿痛病大为减轻,已活动无碍;两人彼此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老舍从马子元那里听闻了不少济南武林界的传奇故事。

  且据说,当年老舍只身出走武汉那天晚上,济南沦陷在即,火车站拥挤不堪,根本无法上车。是马子元亲带几个徒弟护驾,从车窗外,硬把老舍塞进去的。

  1934年秋,老舍离济赴青岛大学任教,二人惜别。为表谢意,老舍以一把书画折扇相赠。折扇正面是老舍特意请自己的好朋友,济南知名画家关友声画的水墨山水;背面是老舍亲书题的字,细述了跟马子元先生学拳术的过程。老舍的这幅手书墨迹如下——

  "去夏患背痛,动转甚艰。勤于为文,竟日伏案,寔为病根。十年前曾习太极与剑术,以就食四方,遂复弃忘。及病发,谋之至友陶君子谦,谓:健身之术莫若勤于运动,而个人运动莫善于拳术。虽荐马子元先生,鲁之名家也。初习太极,以活腰脚;继以练步,重义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藉广趣味;兼及枪剑与对击,多外间鲜见之技。

  一岁终,已得廿余套。每日晨起,自习半时许,体热汗下,食欲渐增,精神亦旺。子元先生教授有方,由浅入深,不求急效,亦弗吝所长,良可感也。端午又近矣,书扇以赠。书法向非所长,久乏练习,全无是处,籍示感激耳。

  廿三年端(午)节前三日奉。

  子元先生 正教 舒舍予(印)" (注:题扇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

  这一把鲜为人知可称"一戏之胆"的折扇,揭出了隐藏在背后一连串传奇故事——

老舍剑侠传奇之一:从《洋泾浜奇侠传》、《二拳师》到《断魂枪》

  1934年春天,也就是还在跟马子元学拳那会儿,老舍曾应允上海《小说半月刊》,为其写一部长篇剑侠小说,名叫《洋泾浜奇侠传》,其后他又答应《良友画报》编辑赵家璧,写一部长篇剑侠小说《二拳师》。而俩者的内容,都是写精通十八般武艺的镖客,写这些镖客们的英雄之末路:"帝国主义的火车和快枪,打破了那沉睡的东方大梦。时代不同了,武侠和大刀都得让位于手枪与大炮"。后来老舍去青岛,这两部长篇剑侠小说,大约都没再继续写下去。但1935年,他却发表了短篇剑侠小说《断魂枪》。《断魂枪》里那位老镖客"神枪沙子龙"形象,无论从名字到绝活儿,都明显带有马永奎马子元的身影。而老舍对自己这篇剑侠小说,也是颇为得意的,曾在青岛大学的"小说作法"课上,多次作为典例,向学生们讲解。

老舍剑侠传奇之二:从《断魂枪》到《国家至上》再到《五虎断魂枪》

  1940年,老舍在抗战时的陪都重庆,与宋之的合作,写了四幕抗战话剧《国家至上》。而他在《国家至上》中塑造了一位主要人物——"驰名冀鲁,识与不识咸师称之"的回民老拳师张老师。对这个人物,老舍则明确说:"剧中的张老师是我在济南交往四五年的一位回民拳师的化身"(老舍《三年写作自述》)。而这还不算完,1946年老舍在美国,他又写出了一部英文四幕话剧剧本《五虎断魂枪》!

老舍剑侠传奇之三:从老舍的《断魂枪》看冯骥才的《鹰拳》和《神鞭》

  上世纪80年代,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以两部短长篇剑侠小说《鹰拳》与《神鞭》,而轰动文坛,并从由此奠定了他那路天津卫味市井小说的基本风格。但你若拿老舍的《断魂枪》来一比,便不难发现:两者的人物故事和主题立意又何其相似乃尔!

  不知,这是舒大侠的《断魂枪》对当代小说大有启迪呢,还是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湖山书剑后传

  老舍走了。

  当年的文坛大侠走了。

  湖山风光依旧,世上几度沧桑。

  解放后,回民拳师马永奎,老舍的那位武术家老师兼好朋友,早年间当镖头闯荡江湖"替有钱人看家护院"的那些陈年旧事儿,也就成了马老爷子身上永远抖搂不干净,比臭狗屎还臭的"严重历史问题"。先是沦落街头作钉鞋匠,后到铸字机厂当工人,空怀绝技却毫无用武之地。起初,有那么几年,他曾到老商埠新市场为熟朋友的摔跤场帮场子,义务向练拳脚的年轻人传授几招儿。便有人听到他不无自豪地说:"知道么?当年老舍还是我的徒弟呐!"

  也许是有多年武功在身吧,一代精通十八般武艺的镖客,这位落魄老拳师,比那位文坛大侠老舍多活了几年,终于熬过了"文革",于上世纪80年代初溘然去世。

  这结局,自然平淡得很。远不及老舍的《断魂枪》或冯骥才的《神鞭》来得精彩。但也难免让人发出一声叹息。——一声时代的叹息了。

  不过,湖山无心伤往事,后人有情觅旧迹。好故事总不会被人忘记。

  "老舍成就了济南,济南也成就了老舍"——

  一位当代著名中国老舍研究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后,作如是说。

(原载《山东画报》2006年第4期)


 
上一篇:老舍缘何执教山东齐鲁大学
下一篇:老舍早期小说《小铃儿》新解——文本细读和文化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