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2002年,作为一名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史承钧手捧赵清阁生前编著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的书稿寻求出版却几度碰壁时,不免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事实上,这本《集锦》由赵清阁先生历时两年于1996年底编成,病中的她在医院里为此写下《前言》,满怀信心“敬献小书辞旧岁而迎新春”,并把它交付沪上一家出版社希望能在来年出版,却未能如愿。1999年,赵清阁撒手西去,心愿变成了遗愿。 2004年,无奈之下,史承钧撰文向社会呼吁,文章没能见报,却被一个朋友贴在网站上引起了媒体的注意。本报为此发出报道并刊登了部分书信的摘要。《书信集锦》的寻求出版事宜再度启程。 赵清阁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和编辑,在小说、戏剧、电影、散文等方面颇多建树,尤其在促进五四以来的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她长期生活在上海,和不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化名人都有着良好的友谊和书信往来。然而经过“文革”浩劫,有大部分书信散失,赵清阁始终无法释怀:“最令人伤心遗憾的事,我随身保存了几十年的友人田汉、洪深、徐悲鸿、老舍、傅抱石等的书信,十分宝贵,全被造反派红卫兵拿去,文革后曾经一再向抄家单位追还,至今杳无消息。但愿抄家人手下留情,没有销毁它们,有一天还会‘物归原主’就好了。”正因为如此,赵清阁手中劫后残存的书信就更加弥足珍贵,从包括了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阳翰笙、谢冰莹、陆晶清、苏雪林等50多位名人的200余封书信中可以看到那些作家和她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书信也微妙而具体地映射出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侧影。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读到本报的文章后表示:出版《书信集锦》,上海文艺出版社责无旁贷,一是因为赵清阁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作家,二是该书的出版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效益。出版《书信集锦》的选题,终于在编委会上获得通过。随之而来的编务工作之繁复程度不亚于选题的落实。鉴于出版《书信集锦》不仅有保存史料的价值,也有借此纪念赵清阁先生的意义。史承钧和责任编辑谢锦商定,尽可能保持原编的面貌。对赵清阁所编的信不删不增,对于写信人的排列顺序也一仍其旧。可是,赵清阁留下的书稿,大部分由她自己或请人手抄。编完《书信集锦》之后,赵清阁就把大部分书信原件捐给了上海图书馆的文化名人手稿馆,很少一部分由照顾她多年的吴嫂捐给了鲁迅纪念馆的朝花文库,极少的一部分尚作为遗物留在吴嫂手中。文化名人手稿馆的负责人祝均宙先生听说了此事,慷慨答应出示馆藏《集锦》全部有关书信的手稿,该馆的孙女士推来整车赵先生捐出的手稿让史承钧核对并提供了拍照的便利。他们的办公室一角变成了校对角,史承钧在那儿前后埋头工作了三天。鲁迅纪念馆在馆长张岚、王锡荣,保管部主任秦海琦的关照下,特意准许史承钧进入该馆的藏品库,见到了赵清阁先生的全部捐赠并进行核对和拍照。白发苍苍的吴嫂也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翻出赵清阁先生遗下的书信、手稿和照片以供搜寻和使用。 编务工作也获得了健在的书信作者和家属的支持。96岁高龄的罗洪先生称道这是做了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工作。82岁的沈寂先生主动提供了赵先生给他的相应的信件、送给他的字,以及他给赵先生送行的照片。马小弥先生从北京传来了赵先生亲笔题词后送给她的《泛雪访梅》画,并在补注上给以帮助。83岁的锺耀群先生(端木蕻良夫人)大病初愈,在电话中愉快而爽朗地回答了史承钧在补注中遇到的问题,并认为出《集锦》这样的事是大家“共同的事业”…… 就这样,历时两年的出版工作终告完成。1941年至1996年间,52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212封信件(大都没有发表过),包括人像、书影、原件、绘画、手迹等178幅珍贵照片终于以《沧海往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的书本形式和读者见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