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谈老舍与赵清阁的交往与友谊——兼谈老舍致赵清阁的四封信
发表时间:2024-07-04     阅读次数:     字体:【


谈老舍与赵清阁的交往与友谊——兼谈老舍致赵清阁的四封信

--------------------------------------------------------------------------------

作者:张桂兴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5日 www.laoshexue.com


  笔者在编撰《老舍年谱》2的过程中,陆续收集到老舍与赵清阁之间密切交往与深厚友谊的许多资料,也曾经多次想整理出来发表,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最近,笔者有幸见到了老舍致赵清阁的四封信之后,遂下决心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武汉相识

  据有关资料记载,老舍与赵清阁的最初交往,是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开始的。1937年11月20日,老舍抛妻别子,只身奔赴武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3同年年底,赵清阁也从河南辗转来到武汉,成为作家流亡大军中的一员。4
  当时的武汉,正如老舍在文章所描述的:“学生来受训,女兵满街走,抗战刊物日见增多,伤兵难民渐有处置,调整水陆交通以疏散居民,文化团体多有组织……是抗战决心的真正表现。”5在这种形势下,老舍除了继续以笔为武器,拼命撰写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之外,还被推举为筹备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担当起组织和团结全国作家为抗日救国服务的重任。6在"文协"的筹备过程中,作家们既有频繁的个人交往,也有多次的集体聚会,老舍与赵清阁就是在这个时期相互认识的,因而可以说,是历史为他们提供了相识的机会。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总商会礼堂举行正式成立大会,老舍出席并宣读了大会宣言。赵清阁也出席了大会,并因此而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正如赵清阁后来所回忆的:“‘七七’烽火中,四方文人荟萃武汉,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救亡协会,揭开了文苑空前团结的史页……我就是这个时候,参加了‘文协’;在‘文协’与许多旧雨重逢,又结识了不少文学先驱的新朋,如郭沫若、茅盾、老舍、韩侍桁、金满成、安娥等等。”7成立大会之后,又举行了"文协"常务理事会,老舍被推举为总务部主任,而赵清阁与叶以群、谢守恒等人被聘请为“文协"组织部干事。8从此以后,老舍与赵清阁在"文协"的日常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
  当时,除参与筹备"文协"之外,赵清阁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即积极筹备《弹花》杂志的出版。原来,赵清阁到达武汉以后,即受华中图书公司的委托,要在武汉筹备出版一份宣传抗战的文艺刊物。取名为《弹花》,即是为了“象征那‘子弹’开放的‘花’”。9据“和赵清阁有过多年的交往,而且两度同事”的胡绍轩回忆说:“那时她才23岁,穿着京沪一带流行的时髦短装,短头发,态度潇洒,落落大方,健谈。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有男性的健美,又有女性的温柔。……赵在国共两党之间能够做到‘左右逢源’,而且还能赢得第三者(无党派人士)的青睐,这是不简单的。在当时-抗战初期,赵清阁确实是一位能说会写,又善于交际的人物。”10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赵清阁能够约请到许多著名作家为《弹花》撰稿。鉴于老舍既是著名作家,又是筹备“文协”的负责人,自然而然地成为赵清阁的重点约稿对象;而老舍也充分体谅到了赵清阁在当时形势下编辑出版刊物的困难,所以总是尽最大力量给予支持。
  1938年3月15日,《弹花》在“文协”成立前夕面世。赵清阁等人以“本社”的名义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我们的话》,充分强调了作家们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其中说:

  目前中国社会,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站在民族战争的大时代,阵容上,不分前线与后方;作战上,不分军队与民众;动员上,除了人力与物力还要加上精神,文艺就是精神动员的有力因子之一。……抗战高于一切,克敌是共同的要求。在这个要求之下,没有派别的畛域,更没有个人的自由,应该集中力量,贡献政府,以战取最后的胜利,“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希望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同人,也能够蠲除成见,群策群力,把笔尖一齐向外,对准我们的敌人。11

  老舍的论文《我们携起手来》,则在《弹花》创刊号上以“头题”的位置发表,同样强调了团结抗战的题旨。文中说:

  平日,他们是些零散的民族之花,彼在山涯,此在海畔,各自吐出芬香。今日,他们要成为一个巨林,鼓荡出松涛。平日的得意与独立,在今日变为虚心与团结。……抗日救国是我们的大旗,团结与互助是我们的口号。什么伟大不伟大,什么美好不美好,诚心用笔当作武器的更伟大,能打动人心而保住江山的更美好。伟大的不是莎士比亚与但丁,伟大的是能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这些中国作家。……在今日的中国,没有一件事比抗日救国更伟大更神圣的;你们的团结便是要在这最伟大最神圣的战争中各尽其力;这是你我的一切,此外什么也没有。12

  老舍的这篇论文,正如赵清阁后来所评价的:“他热情洋溢地写出了《弹花》的愿望,我的愿望,也写出了许多作家心里的话。”13
  老舍在为赵清阁的小说、游记及随感集《凤》所作的《序》中,曾经高度赞扬了赵清阁主编《弹花》的“勇敢”精神。序中说:

  流亡到武汉,我认识了许多位文艺界的朋友,清阁女士是其中的一位。那时候,她正为创刊《弹花》,终日奔忙。她很瘦弱,可是非常的勇敢;独自办一个刊物已非易事,她还自己写稿子;对文艺,她仿佛中了迷似的爱好着,学习着,尝试着!《弹花》并不能给她饭吃,还须去作事挣来三餐。她是勇敢的!这小册子里所收纳的文章都足以证明,她是怎样的为了文艺去吃苦冒险,而永不后悔。……神圣的抗战使每个人知道,并且看重自己的责任,自自然然的也就把严肃,诚恳,勤苦带到生活上来。清阁女士的勇敢与努力正好说明了这一点。14

  然而,《弹花》出版到第5期之后,武汉战事紧张,印刷困难,无法按时出版。为了延续《弹花》的生命,赵清阁决定与好友杨郁文一起入川。1938年7月10日,老舍在同春酒馆为赵清阁饯行。赵清阁回忆说:两人分别时,老舍"劝勉了我许多恳挚的话,他说'到后方只要不是苟且偷生去,无论是直接间接,只要是帮助抗战的工作,都有价值'"。15这临别赠言,无疑是对赵清阁的理解、安慰和鼓励。

二 山城相处

  刚刚送别了赵清阁入川,老舍也于7月30日离开了武汉16,两位流亡者不久又在山城重庆相逢了。然而,赵清阁主编的《弹花》却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由月刊变成了双月刊,销路锐减,华中图书公司执意要停办。为了让《弹花》继续存在下去,赵清阁只好向教育部申请补贴,并自办发行。
  俗话说:“危难之中见真情。”在《弹花》最困难的时候,老舍愈是给予大力支持,他相继在《弹花》上发表了散文《我为什么离开武汉》、《兔儿爷》、《生日》,新诗《一九三九元旦》,长诗《剑北篇》之三《剑门-广元》、之四《汉中-留侯祠》,旧体诗《诗四首》,创作谈《由〈残雾〉的演出谈到剧本荒》等作品。据胡绍轩统计:"在《弹花》上写稿最多、支持她最力的只有四个人。第一个人是无党派人士老舍,他写了10篇;第二个人是老向,写了9篇;第三个人是胡绍轩,写了7篇;第四个人是左明,写了5篇。"17老舍对《弹花》呵护备至的态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残酷的现实,令“对抗战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18的《弹花》最终也未能逃脱停刊的命运。华中图书公司在拒绝了《弹花》杂志的继续出版发行之后,又约请赵清阁为其主编一套《弹花文艺丛书》。赵清阁开列了十位作家的名单,其中的第一位就是老舍。其他既有共产党作家,也有无党派作家,只是没有国民党作家。后来,这套丛书一共出版了六种-老舍的话剧《张自忠》、欧阳山的小说《流血纪念章》、安娥的歌曲集《台儿庄》、陈瘦竹的小说《春雷》、洪深的话剧《非卖品》、赵清阁的话剧《女杰》等。由于其他四位作家的稿子没有到齐,因此也就未能出全。19在话剧《张自忠》的创作过程中,赵清阁也给老舍提出过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正如老舍所说:"这时候清阁女士已读完了那个剧本,她又浇了我一场凉水。我说明了写作时所感到的困难,但是并不足以使她谅解......可是,我还是没有拿起剧本,掷之地上的勇气,只又改正了一些地方,带着羞脸交了卷!"20
  写完话剧《张自忠》之后,老舍又先后创作了《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等剧本。在创作过程中,老舍深切地感到自己缺少“舞台的经验”。而赵清阁“是研究戏剧的,她的剧本中对人物的左转右转都清楚的注明”。21如果能和赵清阁合作,进行“集体写作”,也许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写出质量高一点的剧本来。为此,老舍邀请赵清阁和萧亦五一起参加《王老虎》的改编。其具体作法是,先由萧亦五“想故事”,然后由赵清阁“想结构”,最后由老舍"写词”,“作一次集体写作的试验”。22
  这次“集体写作”的试验取得成功之后,老舍和赵清阁又开始合作创作第二个剧本《桃李春风》(又名《金声玉振》)。本剧系"为纪念教师节而作",“旨在表扬教育者的气节操守,牺牲的精神;并提倡尊师重道,多给教育者一点安慰与鼓励”。23由于充分发挥了“两个人的长处”-老舍“善于写对话”,赵清阁“比较懂得‘戏’的表现”,24再加上他们合作默契,风格互补,此剧创作终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后来,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借戏剧节之际奖励优秀剧本时,《桃李春风》名列前茅,获得奖金二万元。此外,曹禺的《蜕变》获得奖金一万五千元,于伶的《杏花春雨江南》获得奖金一万元,沈浮的《金玉满堂》获得奖金一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连《桃李春风》的导演吴永刚以及演出该剧的中电剧团也同时获了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段佳话。25
  更为巧合的是,在《桃李春风》开始创作不久,赵清阁就患了盲肠炎,她是躺在重庆北碚医院的病床上“草写第三四幕”的。26而《桃李春风》的初稿刚刚草完,老舍也开始感到腹部疼痛,为此,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去咨询赵清阁-因为她已经有过得盲肠炎的“经验”。赵清阁劝老舍“顶好去看看医生”,遂陪同他前去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盲肠炎,需要住院治疗。下午,老舍由赵清阁陪伴住进了医院——因为赵清阁“和大夫护士都熟悉”。接下来是动手术,赵清阁和老向、萧伯青、萧亦五、李佩珍等人一直等候在手术室外面。随后,朋友们有的"轮流守夜",有的白天陪伴,始终有人在病床前照顾老舍。27
  对于"文协"所组织的一些活动,老舍与赵清阁都是积极参加,无须多言。但赵清阁在老舍的带领下曾经参加营救作家魏猛克一事,过去却是鲜为人知的。原来,1940年3月23日,魏猛克等人从重庆乘飞机赴昆明,不料因携带的一封信件而在机场被扣留。为了营救魏猛克,老舍马上去找冯玉祥。28冯玉祥首先打电话给黄少谷,弄清了扣留魏猛克的是卫戍司令部;接着打电话给卫戍司令刘峙,结果刘峙“不买账”。在这种情况下,阳翰笙、冯乃超和老舍商量,决定以"文协"的名义担保,由老舍和华林、陆晶清、赵清阁四人出面交涉,直接去找刘峙要人。开始时,赵清阁执意不肯参加其事-因为赵清阁1935年在开封时曾经被刘峙以“共党嫌疑”罪而逮捕,坐过半年牢房,连审讯都是刘峙亲自出马,想起当时的恐怖情形来她就心有余悸。后来,老舍告诉赵清阁说:这是阳翰笙先生考虑的人选-四人之中,华林和陆晶清为国民党人,而且刘峙又是陆晶清已故丈夫王礼锡的江西同乡,这样可以取信于刘峙;老舍和赵清阁则属于无党派人士,老舍还是"文协"的负责人,完全有资格担保。这样,赵清阁才同意与老舍等人一道去见刘峙。29除此之外,冯玉祥也给张文白打过电话,写过信,让他也协助解决一下此事。30在各方面的共同营救下,魏猛克终于获释。多少年来,人们只知道老舍曾经拜托冯玉祥营救过魏猛克,而始终不知道还有老舍、华林、陆晶清、赵清阁四人去找刘峙一事。他们四人也都一直守口如瓶,从未谈起此事。直到1994年,赵清阁在悼念陆晶清去世周年的文章中,才公开透露了当年营救魏猛克的经过,从而恢复了这件事情的真实面貌。31
  抗战胜利后,赵清阁为了筹备出川路费,不得不摆地摊处理家产。有一次,竟然与老舍和郭沫若等人不期相遇。据赵清阁回忆:“有一天中午我正坐着出神地看书……忽然有人从顾客手里拿过口琴说了一句:‘让我看看。’接着又说:‘两元,我买了!’我被这熟稔的四川口音怔了怔,举目一看,原来地摊前面站的是作家郭沫若和老舍。他们从天官府郭老家出来,经过这里发现了我。”“老舍同志幽默地慢条斯理地说:'依我,干脆把地摊摆到那些外国使馆门前去,我给你写块招牌,就叫"作家地摊",也让洋大人们见识见识咱们中国作家的体面!'"32
  赵清阁又要走了!然而,与七年前她入川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一次她是要出川。她满带着抗战胜利后的喜悦,重返上海,去继续寻找文艺发展的新天地。为此,老舍与傅抱石1945年10月23日赴莲花池为赵清阁送行。傅抱石赠送给赵清阁一幅《红梅扁舟图》画册,老舍则在册页题诗一首:

  风雨八年晦,
  霜江万叶明,
  扁舟载酒去,
  河山无限情。33


  书画合璧,相得益彰,这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送别礼。

三 翘首相望

  赵清阁虽然回到了上海,但她的心却依然挂念着重庆,怀念那些在抗战八年中一起战斗在山城的文友们,尤其是怀念老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主编《神州日报》副刊《原野》发表的稿件情况明显地看出来。
  1946年1月1日,赵清阁开始主编《原野》的第一天,就以《新年吟》为题在显著位置刊载了老舍的一首旧体诗。诗云:

  雾里梅花江上烟,
  小三峡外又新年;
  病中有酒仍须醉,
  家在卢沟桥北边!

  该诗为1941年1月老舍在北碚养病并与赵清阁等人一起共度夏历除夕期间所作,曾随《自谴》一文中发表过。34五年之后,人各一方,重读旧作,不胜感慨!
  1月15日是老舍的《旧诗与贫血》发表三周年,赵清阁又在《原野》上重刊全文。35通过这篇文章既可以让人们了解老舍抗战时期艰难困苦的生活状况,也可以看到他勤奋写作的情景;既是宣传老舍,也是怀念老舍。
  在赵清阁主编《原野》两个月期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准备赴美国参观讲学。赵清阁特地在《原野》上刊载了这则消息。36老舍在上海等船期间,与赵清阁有多次见面和交谈的机会。据报载,2月18日,他们曾一起出席过“文协”上海分会在金城银行七楼餐厅举行的集会37;3月3日,又一起出席过郑振铎与许广平共同作东的家宴。38当时,他们相约一年后再见面,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老舍这一走就是三年多。
  5月1日,《文潮》月刊创刊,赵清阁为该刊编委,负责“撰稿和帮助介绍作家的文章”。39在创刊号上,开始重刊她与老舍在重庆共同创作的四幕话剧《金声玉振》(又名《桃李春风》)。40本来是准备在该刊陆续连载的,但剧本刊出后反响强烈,不少读者来信要求“一次刊出”,为此,主编张契渠只好暂停自己的作品《山城雾》,而将版面让给《金声玉振》。41《编辑后记》还特别介绍说:“老舍先生在出国前,曾允为本刊撰稿。不过因为旅程无定,恐怕赶不上,所以先将《金声玉振》一剧交本刊发表。该剧一名《桃李春风》,系和赵清阁先生合作,曾在陪都上演月余,经教育部评选为三十二年度最优良剧本之一,描写一位为教育而奋斗到底的老教师。在尊师运动热烈进行的今日,我们将它转载在这里,想来不无意义吧!” 42
  1947年11月1日,《文潮》又以《村居》为题转载了老舍的四首旧体诗。即《村居》、《中年》(其一、其二)和《端午》43。这四首旧体诗,前三首曾载《旧诗与贫血》一文44,后一首曾载《乡居杂记》一文45。赵清阁将老舍两篇文章中的旧体诗结合成一组来发表,借此回忆她们在重庆北碚相居为邻的生活,并以此来寄托对老舍的思念,这自然是一种最佳怀念方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五十多年后,有人竟然将老舍的旧体诗《村居》和老舍的另外一首旧体诗以《赵清阁诗五首》为题重新发表46,实在是令人遗憾!
  与此同时,赵清阁在十分繁忙之中还亲自将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改编为同名电影文学剧本在《文潮》发表。47据改编"前言"说:"本剧是忠于原作的改编,宜于读,而摄制电影稍嫌人多,景多,情节多,故摄制之脚本又删改了些,与本剧略有不同。"48后来,中电三厂决定采用该剧本,为此,赵清阁和顾仲彝、张骏祥、白杨等应邀专程飞往北平,与中电三厂徐厂长联系拍摄事宜。49可惜,由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电影《离婚》未能拍摄。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此外,《文潮》还刊载过不少简短的消息,向读者介绍了有关老舍的行踪。如:“老舍已抵纽约。过华盛顿时,曾应华盛顿大学之请,举行公开讲演。极受当地欢迎。”50“曹禺与老舍于上月到好莱坞参观华纳,二十世纪两电影公司拍片,颇受美国明星之欢迎。”51“老舍于上月十二日在美国费城国际学生总会发表演说。并以英文撰剧本一种,在美上演。又应哈佛大学远东历史教授费正清博士及中文系主任比格斯大夫教授之约,参观该大学云。"52“老舍之《离婚》已译成英文本,将于六月间在纽约出版。”53“老舍原定本年三月返国,现因《骆驼祥子》摄制电影关系,已经美国国务院核准续居半年,至九月返国。”54……这些消息的来源,虽然并不能肯定全部出于赵清阁之手,然而有一点却是众所周知的:即赵清阁对老舍的行踪尤为关注,她与老舍有直接的通信联系,有条件及时获得老舍身处异国的更多消息。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文潮》还曾力排众议,为老舍关于“原子弹”问题的表态进行过辩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老舍与曹禺在美国时应邀出席一个科学家讨论原子能的会议。当时,正值美国在比基尼岛进行原子弹试验的前夕55,于是被问道:“应不应该将原子秘密向苏联公开?”由于老舍反对扩散原子武器屠杀和平人民,所以他回答说不应该将原子秘密告诉苏联。哪里料到日后美国通讯社发表消息时说老舍反苏。56
  当时,美苏两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苏联邀请郭沫若访苏在先,而美国邀请老舍与曹禺访美在后,这种文化交流的背后,都包含着难以明言的竞赛成分。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中苏友好,反对原子弹试验,为此,郭沫若、茅盾和田汉等都站在中共党组织的立场上,写文章严厉地抨击美国的原子弹试验,同时也尖刻地“批评”了老舍。57在国内主流媒体一面倒的形势下,只有赵清阁站出来,利用《文潮》来为老舍辩解。她在《文潮》上刊载消息说:“曹禺及老舍致函其国内友人称:曹禺年内返国。老舍尚欲赴英伦。老舍并云在美除被赛珍珠女士邀作文艺讲演外,绝未作任何‘原子’讲演,对国内谣传表示不愿声辩,盖自信谣传终必不攻自破也。”58文字虽然不长,但却将事情真相明确地告诉了大家。
  对于这件事情的经过,当年11月16日的《叶圣陶日记》中也做了明确而公正的记载:“大约通讯社之消息系有意或无意之误传,而沪友不察,遽加指摘,且执笔者均为支持‘文协’之老友,尤伤其心。”59曹禺也说:“当时国内并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有些人写文章批评了老舍,这是冤枉了老舍。”60都是实事求是的。
  解放战争后期,国内的政治大局已定。老舍何时回国,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许多人都希望老舍尽快回国,参加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建设。这时,长期在国统区做文化统战工作的阳翰笙先生,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正在考虑如何邀请老舍回国的具体方案。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阳翰笙认为由赵清阁出面邀请老舍回国是最合适的——因为他十分了解老舍和赵清阁之间的私人友谊。早在重庆时,阳翰笙就与老舍、赵清阁两人有过多次的单独接触和联系。61为此,阳翰笙致函赵清阁,让她邀老舍回国。62当然,据有关资料证实,邀请老舍回国有多条渠道63,但阳翰笙通过赵清阁所作的邀请,也许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吧。不久,老舍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北京64。

四 无泪相别

  老舍回国以后,立即投入到了建设新中国文艺的事业中。这时候,他和赵清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两人仍然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 一位工作在北京,一位定居于上海,再加上双方工作的繁忙,相互见面的机会自然就很少了。但地域空间的相隔并未阻断二人的友谊,他们更多的是采用通信方式来进行交流。遗憾的是,这些通信绝大多数都在文化革命中散失了,也有些通信则被有意地处理了,以至于使后人很难再去详细考查他们交往的具体细节了。值得欣慰的是,赵清阁生前曾经编选过一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的书稿,特意收录了老舍建国后写给她的四封信,从而为我们留下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

(一)

  清弟:
  快到你的寿日了:我祝你健康,快活!
  许久无信,或系故意不写。我猜:也许是为我那篇小文的缘故。
  我也猜得出,你愿我忘了此事,全心去服务。你总是为别人想,连通信的一点权益也愿牺牲。这就是你,自己甘于吃亏,绝不拖拉别人!我感谢你的深厚友谊!不管你吧,我到时候即写信给你,但不再乱说,你若以为这样作可以,就请也暇中写几行来,好吧?我忙极,腿又很坏。匆匆,祝
  长寿!
  舍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果来信,不必辩论什么,告诉我些工作上的事吧,我极盼知道!

  这封信是老舍特意为赵清阁祝寿而写的。建国后,有不少老舍向赵清阁贺寿的记载,有时候还赠送礼物予以祝贺。比如,赵清阁1960年的56周岁寿日,老舍手书了他1942年前后写于重庆的一首旧体诗赠给赵清阁。诗云:

  杜鹃峰下杜鹃啼,
  碧水东流月向西。
  莫道花残春寂寞,
  隔宵新笋与檐齐。65

  赵清阁1961年的57周岁寿日,老舍题赠对联一副祝贺。贺联说:

  清流笛韵微添醉,
  翠阁花香勤著书。66

  老舍这些手迹,赵清阁生前一直悬挂在客厅,可以看出她对老舍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从这封书信的内容来看,两人可能是对老舍的一篇“小文”理解上有分歧,这篇“小文”究竟是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的呢,还是仅限于他们两人之间私下传阅的呢?暂时无法考证出来,只好“待补”了。

(二)

  清弟:
  我已回京月余67,因头仍发晕,故未写信。已服汤药十多剂,现改服丸药(自己配的,不是成药),头部略觉轻松。这几天又忙,外宾甚多,招待不清。
  家璧来68,带来茶叶,谢谢你。
  昨见广平同志69,她说你精神略好,只是仍很消瘦,她十分关切你,并言设法改进一切。我也告诉她,你非常感谢她的温情与友谊。
  你的剧本怎样了70?念念!
  马上须去开会,不多写。
  北京市文联已迁至:北京西长安街三号。
  祝健!
  舍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日

  建国后,从“文艺整风”和“思想改造”运动开始,赵清阁的处境一直不佳。特别是因其作品中有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话剧剧本,所以被扣上“封建文学”的帽子,不仅受到了批判,而且被调离了工作岗位-安排在有名无实的资料室工作了四年。1956年下半年,许广平等到上海了解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情况,促使单位恢复了赵清阁的编剧职务。

(三)

  清弟:
  近日想念甚切,因王莹由南返京71,说在沪没见到你。我甚不放心,也不敢写信,怕你或在积极学习中。昨得函,始悉你又病了。我前日给家璧函,提到我的关心,叫他去看你。切盼你病况急速好转,好多服务。
  谢谢你提的意见。72“上甘岭”是一时疏忽,早已改正,改为东线,因那里时时下大雪,正合李所言也。
  “反特”未能突出,因系讽刺剧。反动分子未能写好,因材料多,不易概括。详细写他,即不易讽刺;顾了讽刺,而不能多写他。况且,还给正面人物留出二幕三场戏。顾此失彼,技术不高。
  “活报”不正确。戏虽没写好,但是新尝试,此种戏尚无前例。对于干部们的讽刺不够,正因为它是新喜剧-与古典讽刺文学不同。古人可否定一切,故讽刺深入。我们不能那样办。我们必须讽刺坏的那一部分,而不能全盘否定,以至使人有反对或怀疑我们的社会制度的感染,那不行。此剧极难写,但给创作上开辟了一条道路,它也许像“活报”,但是一种新的“活报”。
  栗到中南海受训,而又作了官,剧中已交待清楚。
  忙,不多写。盼你新春快乐!祝你健康!
  舍上
  一九五七年二月七日
  已见抱石73,他身体很好。

  1955年下半年,老舍奉命写了一个话剧《西望长安》。赵清阁认为,《西望长安》像"活报剧",虽然是讽刺喜剧,但读起来缺乏幽默感。而老舍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具有这一特色。于是,赵清阁直率地向老舍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过50年代正是极"左"思潮泛滥的时候,写喜剧不易,讽刺更难!老舍不同意赵清阁的看法,于是在信中作了解释,只承认是"新活报剧",也坦直地说明了他的难处与顾虑。

(四)

  清阁:
  昨得家璧兄函,知病势有发展,极感不安!千祈静养,不要着急,不要苦闷。治病须打起精神去治,心中放不下,虽有好药亦失效用!练练气功,这能养气养心,所以能治病!韫如等赴沪演出二月74,已动身矣。前者,舒绣文在沪时75,曾有名医为她诊治。她亦将赴沪,请向她打听。我回京即大忙76,精神不够用!匆匆!祝吉!致敬!
  舍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在这封信中,老舍首先反复劝告赵清阁务必要安心养病、治病,同时向她通报了好消息:两位老朋友即将赴沪,其中通过舒绣文还可以在上海找到名医。老友知己,老舍对赵清阁可谓关怀备至!
  由此四函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通信内容很丰富,不仅有政治上的帮助,也有生活上的关心,更有艺术上的相互切磋。假如不出现意外情况的话,老舍与赵清阁之间的这种亲密友谊肯定还会继续保持下下去的。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导致老舍自杀而死,赵清阁也备受迫害,持续了三十年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从此中断了。老舍与赵清阁的相别是无泪的,同时也是无言的、无声的,令人悲痛至极!
  应该说,赵清阁与不少现代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关系都是很好的。但相对来说,她与老舍之间的私人之交更为密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客观事实。新时期以来,赵清阁先后出版过五部散文集77,在《新文学史料》上也连续发表过九篇文章78,回忆了她与几十位现代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交往和友谊,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十分宝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却没有一篇是回忆老舍的,这就更令人费解了。赵清阁对于她和老舍的交往始末,也曾经流露出开口讲述的意象,然而最终还是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再加上赵清阁一生抱定独身主义,始终未有组建家庭,更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对此,社会上也流传着种种传说,但由于本人不掌握这方面的确凿资料,因此也就不具备说话的资格。为此,本文只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对老舍和赵清阁的交往和友谊进行了一些梳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1 老舍致赵清阁的四封书简:系录自赵清阁编选的《中国著名作家书信集锦》书稿,由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史承钧教授向笔者提供。该书稿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赵清阁(1914~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曾主编过《妇女文化》、《弹花》等刊物,作品有《落叶》、《向阳花开》、《桃花扇》、《行云散记》等。
  2 《老舍年谱》(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2005年5月第2版。
  3 老舍:《到武汉后》,香港《大风》1938年3月15日第1期。
  4 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
  5 老舍:《到武汉后》,载香港《大风》1938年3月15日第1期。
  6 草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筹备经过》,《文艺月刊》(战时特刊)1938年4月1日第1卷第9期。
  7 赵清阁:《五十年前故人轶事-忆安娥同志》,《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
  8 《组织概况》,载《抗战文艺》1939年4月10日第4卷第1期。
  9 本社:《我们的话》,载《弹花》1938年3月15日第1卷第1期。
  10 胡绍轩:《我所知道的赵清阁与〈弹花〉》,《现代文坛风云录》,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11 本社:《我们的话》,《弹花》1938年3月15日第1卷第1期。
  12 老舍:《我们携起手来》,《弹花》1938年3月15日第1卷第1期。
  13 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
  14 老舍:《〈凤〉序》,赵清阁《凤》,华中图书公司1941年版。
  15 赵清阁:《汉川行》,《弹花》1938年10月1日~1939年1月1日第1卷第6期-第2卷第3期。
  16 老舍:《八方风雨》,北平《新民报》1946年4月4日~5月16日。
  17 胡绍轩:《我所知道的赵清阁与〈弹花〉》,《现代文坛风云录》,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18 胡绍轩:《我所知道的赵清阁与〈弹花〉》,《现代文坛风云录》,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19 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
  20 老舍:《致南泉“文协”诸友信》,载重庆《新蜀报》1940年9月24、25日。
  21 《作家书简》,载《文坛》1942年7月15日第6期。
  22 《作家书简》,载《文坛》1942年7月15日第6期。
  23 赵清阁:《〈桃李春风〉序》,载《桃李春风》,中西书局1943年12月初版。
  24 赵清阁:《〈桃李春风〉序》,载《桃李春风》,中西书局1943年12月初版。
  25 《四个剧本得到奖励》,载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2月15日。
  26 赵清阁:《〈桃李春风〉序》,载《桃李春风》,中西书局1943年12月初版。
  27 老舍:《割盲肠记》,载《经纬》1944年3月第2卷第4期。
  28 《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29 赵清阁:《陆晶清逝世周年诔》,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3期。
  30 《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31赵清阁:《陆晶清逝世周年诔》,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3期。
  32赵清阁:《行云散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33赵清阁:《行云散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34老舍:《新年吟》,载上海《神州日报》副刊“原野”1946年1月1日第50期。老舍:《自谴》,载重庆《新蜀报》1941年7月7日。
  35老舍:《旧诗与贫血》,原载《抗战文艺》1943年1月15日第8卷第3期,上海《神州日报》副刊“原野”1946年1月15日第64期重刊。
  36 《文化新闻》,载上海《神州日报》副刊“原野”1946年1月19日第68期。
  37 赵景深:《记一个作家集会》,载《文艺春秋》1946年7月15日第3卷第1期。
  38 叶圣陶:《在上海的三年(一)》,载《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1-4期。
  39 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
  40 老舍、赵清阁:《金声玉振》,载《文潮》1946年5月1日、6月1日第1卷第1、2期。
  41 《编辑后记》,载《文潮》1946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
  42 《编辑后记》,载《文潮》1946年5月1日第1卷第1期。
  43 老舍:《村居》,载《文潮》1947年11月1日第4卷第1期。
  44 老舍:《旧诗与贫血》,原载《抗战文艺》1943年1月15日第8卷第3期,上海《神州日报》副刊“原野”1946年1月15日第64期重刊。
  45 老舍:《乡居杂记》,载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1942年7月7日第929号。
  46 《赵清阁诗五首》,载《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3期。
  47 赵清阁:《离婚》,载《文潮》1948年6月1日-10月1日第5卷第2~6期。
  48 赵清阁:《〈离婚〉前言》,载《文潮》1948年6月1日第5卷第2期。
  49 赵清阁:《行云散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50 《文坛近讯》,载《文潮》1946年6月1日第1卷第2期。
  51 《文坛一月讯》,载《文潮》1946年9月1日第1卷第5期。
  52 《文坛一月讯》,载《文潮》1947年3月1日第2卷第5期。
  53 《文坛一月讯》,载《文潮》1947年5月1日第3卷第1期。
  54 《文坛一月讯》,载《文潮》,1948年5月1日第5卷第1期。
  55 比基尼岛:即太平洋西部马绍尔群岛北部的珊瑚岛。1946年7月1日,美国曾经在该岛进行过原子弹试验。
  56 克莹、侯堉中:《老舍在美国——曹禺访问记》,载《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1期。
  57 郭沫若:《皮杜尔与比基尼》,载《周报》1946年7月12日第46期。
  茅盾:《从原子弹演习说起》,载《华商报》1946年7月12日。田汉:《原子弹及其他》,载《清明》1946年7月16日第3号。
  58 《文坛一月讯》,载《文潮》1946年10月1日第1卷第6期。
  59 叶圣陶:《在上海的三年(一)》,载《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1~4期。
  60 克莹、侯堉中:《老舍在美国——曹禺访问记》,载《新文学史料》1985年第1期。
  61 《阳翰笙日记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62 赵清阁:《挥泪悼翰老》,载《长相忆》,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63 胡絜青:《巨人的风格》,载《周恩来与艺术家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曹禺:《怀念老舍先生》,载《北京日报》1978年10月8日。
  64 老舍:《从三藩市到天津》,载《人民文学》1950年2月1日第1卷第4期。
  65 《老舍年谱》:上、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2005年5月第2版。
  66 章绍嗣、程克夷:《“锦心一弹花”——访〈弹花〉主编赵清阁同志》,载《抗战文艺研究》1984年第3期。
  67 回京月余:1956年8月初,老舍因患坐骨神经痛和高血压病,到辽宁省鞍山市汤岗子疗养院疗养了一段时间,于9月初返回北京。
  68 家璧:即赵家璧(1908~1997):现代著名出版家、作家,曾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和《晨光文学丛书》等,著有《编辑忆旧》等。
  69 许广平(1898~1968):现代著名女作家,鲁迅夫人,长期协助鲁迅工作,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欣慰的纪念》、《鲁迅回忆录》等。
  70 剧本:指赵清阁正在创作中的《红楼梦》话剧本《贾宝玉与林黛玉》。该剧自序写于1956年12月21日,剧本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
  71 王莹(1915~1974),现代著名演员、女作家,曾主演过《压迫》、《自由神》、《赛金花》等话剧和电影,创作作品有《两种美国人》、《宝姑》等。
  72 意见:指赵清阁给老舍新创作的话剧《西望长安》所提的意见。《西望长安》,老舍在1955年下半年创作的五幕六场话剧,载《人民文学》1956年1月号。
  73 抱石(1904~1965),即傅抱石,现代著名画家,代表画作有《潇潇暮雨》、《九歌》、《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等,另有《中国绘画变迁史》、《中国美术年表》等学术专著出版。
  74 韫如:即赵韫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女演员,曾主演或演出过《雷雨》、《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话剧,后赴美国讲学并定居。
  75 舒绣文(1915~1969),现代著名女演员、电影表演艺术家,曾主演过话剧《骆驼祥子》、《关汉卿》、《北京人》和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76 回京:1964年8月初,老舍应安徽作家陈登科之邀,偕夫人胡絜青到黄山等地参观,9月初返回北京。
  77 五部散文集:《沧海泛忆》,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12月第1版;《行云散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浮生若梦》,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不堪回首》,重庆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长相忆》,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78 九篇文章:赵清阁:《漫忆写作与编辑》,载《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缅怀洪深同志》,载《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1期;《五十年前故人轶事——忆安娥同志》,载《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忆文学大师郭沫若》,载《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3期;《陆晶清逝世周年诔》,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3期;《哀思梦沉樱》,载《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4期;《凤子魂归北京,心系上海!》,载《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4期;《与日月兮同光——纪念茅盾文学大师百岁诞辰》,载《新文学史料》1996年第2期;《陆小曼幽怨难泯》,载《新文学史料》1999年第2期。


 
上一篇:谈《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的处理
下一篇:探询“灵的文学”——论老舍对但丁的接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