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老舍的写实小说观念与英国文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4-05-21     阅读次数:     字体:【


老舍的写实小说观念与英国文学的影响

--------------------------------------------------------------------------------

作者:许正林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3日 www.laoshexue.com


一、英国小说与中国写实小说观念的形成

  英国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建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林纾的小说社会功能观,鲁迅的文学社会人格功能观,创造社作家的文学抒情观,新月派诗人的诗歌艺术观,朱光潜的文学批评观,九叶诗人的现代主义诗歌观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英国文学的核心质素。其中处于现代文学转型期的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建立受英国文学影响是具有代表性的。
  20世纪中国小说最初接受英国小说影响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直接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正如叶圣陶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说:“如果不读英文,不接触那些用英文写的文学作品,我决不会写什么小说。”1与叶圣陶写作经历一样的还有老舍,老舍也因为要学英文,就从狄更斯小说读起,他从狄更斯的小说中悟出,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说:“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况且呢,我刚读了Nicholas Nickleby(《尼古拉斯·尼柯尔贝》)和Pickwich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2事实上老舍正是在狄更斯直接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其二是通过林译小说接触英国小说。林译小说对西方小说形式的输入影响简直太大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林纾的翻译所起‘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公认的事实。”钱先生自己也是如此,他说:“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哈葛德、迭更司、欧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复不厌地阅览。”3
  林纾的西方文学传播之功无人可比,正所谓“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实际上,林纾为国人带来的外国小说,除了作品之外,还有小说观念。真正移植西方文学观念的,林纾是第一人,这些观念主要反映在林译小说的序言中,前后他共写有72篇译文序跋,并且主要是针对于英译小说的。这些文字就性质而言虽只是有感而发,并不系统,但却多有真知卓见,成为中国文学观念现代转型之初的重要表征。归结起来,林纾的观念建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小说的社会功用。他认为小说具有改良社会、促进社会变革的政教之功。他说:“西方小说之荒眇无稽,至《葛利费》极矣。然其言小人国大人国的风土,亦必言其政治之得失,用讽其祖国,此得谓无关系之书乎?”(《红礁画浆录·译余剩语》)文学讽教之说,中国传统文学早已有之,但他将文学与祖国关连起来,一变将小说视为闲情逸致。同时,在他的感悟中,文学与政教既关联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他在《吟边燕语·序》中说:“盖政教两事,与文章无属,政权既美,宜泽以文章;文章徒美,无益于政教”。文学应具有文学的独立性,但文学家不应没有文学家的责任感,他在狄更斯的诸多小说中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说:“狄更斯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说,俾政府知而改之。……顾英之能强能改革而从善者,吾华从而改之,亦正易易。所恨无狄更斯其人,如能举社会中积弊者为小说,固告当事,或庶几也”。(《贼史·序》)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发展的主脉之一,就是文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主脉的源头不能不追溯到林纾那里。
  第二,关于文学写实手法。林纾充分肯定狄更斯小说刻画下层社会市民生活的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他在《孝女耐儿传·序》中,一再肯定狄更斯“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高明手法”,“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如张明镜于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物皆涵清光而出,见者如凭阑之观鱼鳖虾蟹焉”,“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谓”。在《块肉余生述·序》中,他认为“迭更斯此书,种种描幕下等社会,虽可哕可鄙之事,一道以传妙之笔,皆足供人喷饭,英伦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
  第三,关于小说的叙事方法。他盛赞《洪罕女郎传》的情节丰富性:“大抵西人之为小说,多半叙其风俗,后杂入以实事”(《洪罕女郎传·跋语》)又赞赏狄更斯小说的精巧结构方法:“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无因。手写此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虽偶尔一见,观者几复忘怀;而闲闲著笔,已近拾皆是,读之令人斗然记忆,循编逐节以索,又一一有是人行踪,得是事之来源”。(《块肉余生述·序》)他还佩服狄更斯的写法,他说:“此书不难在叙家常之事,难在俗中有雅,拙而能韵,令人挹之不尽。”(《块肉余生述·识语》)林纾的这些见解虽还只是片语感悟,但这种有感而发的根由主要来自哈葛德的作品,尤其较多的是狄更斯的作品,应该说狄更斯代表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林纾的评说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到审美趣味都有归纳,“以彼新理、助我行文”。事实上,经林纾的翻译及其序跋的言说狄更斯的小说对五四文学有更多的影响,比如平民文学观念、写实主义手法、章节小说的体例,谐谑幽默的笔调、细致的心理刻画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受林译小说影响比较有代表的作家很多,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巨将都曾是林译小说的热心读者。鲁迅还在南京读书即爱读林译小说,一直坚持到日本,每本必读,并且说:“使得我们佩服的,其实还是那部司各得的《撒喀逊劫后英雄略》,原本既是名著,译文相当用力,而且说撒克逊遗民和诺尔曼人对抗的情形。那时看了含有暗示的意味,所以特别的被看重了。”郭沫若在其自传中回忆说:“林琴南译的小说在当时是很流行的,那也是我们嗜好的一种读物。我最初读的是Haggard的《迦茵小传》。那女主人公的迦茵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深厚的同情,诱出了大量的眼泪哟。”郭沫若说:“林译小说中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有决定的影响的,是scott的《Ivanhoe》,他译成《撒喀逊劫后英雄略》。……我受scott的影响很深,这差不多是我的一个秘密。”4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和《芷江县的熊公馆》中两次重申林译狄更斯小说《冰雪姻缘》《滑稽外史》《贼史》对他的影响:“我欢喜这种书……他不像别的书,尽说道理,他只记下一些活现象……作者却有本领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5沈从文的主要成就在小说,而其小说的突出成就在其故事的可读性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而这种写底层人物的突出个性创作特色的确是与英国文学中狄更斯与哈代的影响分不开。
  没有表征说明老舍直接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但接受英国写实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在老舍这里是一致的。

二、老舍小说创作与英国小说影响

  老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英国文学对他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1924年到1929年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老舍,在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柯尔贝》、《匹克威克外传》等小说的启示下,接连写出《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小说,在完成教学和写作小说之余,他完成了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到近代英法小说的庞大阅读计划,其中所读的英国作家就有佩特、狄更斯、康拉德、梅瑞狄斯、王尔德、劳伦斯、詹姆斯、伍尔芙、赫胥黎、艾略特、福特、乔伊斯等,而这些作家对他的影响可以从他诸多的著述中得到印证。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称佩特(water Pater)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开审美批评风气的作家,肯定其把“美和生命联成了一气”,当然也有走向享乐主义的危险。老舍在《景物的描写》中称劳伦斯《白孔雀》的出殡描写“应为写景而写景。”又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借人物活动暗示出环境来”的本领,“拿笔,便向幽默这边滑过来了。”(《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他称哈代与康拉德“在他们的作品中,景物与人物相关,是一种心理的、生理的、与哲理的解 ”,“把景物与人生密切的联成一片。”他在《景物的描写》《事实的运用》《我怎样写〈二马〉》《我怎样写〈小坡的生日〉》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受康拉德的影响,称康拉德的小说“把人与环境打成一片,”“使景物多是带着感情的,”“景物也是人”,《二马》也正是摹仿康拉德倒叙结构方法。老舍的幽默追求更多来自斯威夫特,他在《谈幽默》《言语与风格》和《我的“话”》等文中多次提到斯威夫特。老舍在《我怎样写短篇小说》一文中说“短篇小说《歪毛儿》是摹仿J.D. Beresford的The Hermit (《隐者》)”。他自称受雅各布斯与沃姆豪斯的影响,称菲尔丁是“英国现实主义这个光荣传统的奠基者,放光辉时代。” 《猫城记》受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影响,所谓“科学的罗曼司”。老舍在《谈读书》中说“极喜读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与憎却是用幽默的笔写出来的。”(《滑稽小说》)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叙述了马修阿诺德把批评者喻为施洗的约翰,以“给一个更大的人物预备道路”。他说:“阿诺德不但批评文学,也批评生命;他批评文艺,也批评批评者。他以多文化的意义在借求知而进于完善,求知便能分辨好坏善恶,这便是批评。”当然,在创作上对老舍具有明显影响的是狄更斯、康拉德和赫胥黎。老舍小说接受英国小说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情节构思的模仿。《老张的哲学》与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两著在学校活动场景、“校长”成为贯穿人物、年轻一代的恋爱以及善恶人物系列设置等多点上都有对应关系。
  老舍是从学英文而首先选读狄更斯的小说,阅读使他很快就感悟到小说的写法,据他说:“我刚读了Nicholas Nickleby和Pickwich Papers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事实上,从《老张的哲学》看,小说的市民社会取材,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包括幽默与讽刺的风格等与《匹克威克外传》和《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启示有关。当然,狄更斯式的这样“杂乱无章”写法,是适合20世纪初到20年代北京中下层社会的生活图景,也适合老舍对下层社会生活的阅历丰富的创作背景,应该说是狄更斯使老舍找到了一种文学方式和文学风格——摄影式的写实手法,表现生活的厚实性、善于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沉在生活里的创作风格等。
  其次,艺术风格的影响,如老舍初期小说受狄更斯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从人道主义精神,到善恶对立人物形象,到以喜剧手法写悲剧的风格都是一脉相承的。
  实际上,可以将狄更斯对老舍的影响归之几个方面:第一,题材上选中表现小市民生活,甚至于不善于写女性;其二,人物形象上的扁形人物,人物大多一成不变,而且善恶分明;其三,主题上偏重于道德批判,表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从整体上说,狄更斯对老舍的主要影响应是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只是这种结构是一种不易显见的流浪汉小说和传奇小说的结构。结构影响表面上看是一种技术影响,实质上也是一种创作心理的影响。因为现实生活是复杂紊乱的,而每一位小说家在表现生活时总想表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这与其说是一种生活逻辑的要求,不如说是作家理解生活的一种情感逻辑的智力心理的反映。
  第三,艺术手法的移用,其中主要是“意识流”小说的影响。写实主义是老舍小说的主要色调,但并非唯一。“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思潮,但实质是一种小说叙述方法,它对传统小说最大的变革是叙述方式和角度的选择。在欧美文学中有四大宗主,分别是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和美国的福克纳。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主要阐述者。她的意识流小说理论流行的时候正是老舍逗留英国的时候,贪婪阅读着英国文学的老舍,不会被隔离在这种思潮之外。伍尔夫在《现代小说》论文中强调小说创作的开放虚构与想象,同时吸收诗和戏剧的可以借鉴的因素,小说的重心应在描绘人物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在创作上,伍尔夫较常运用的是内心独白,小说结构也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线索,但极少达到潜意识层次,没有乔伊斯的那种晦涩,而且有较轻松的诗化、抒情性和象征性等特征。《黛络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在前部小说中繁复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一天内的购物途中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身边的联系,后部小说则在看似平淡中展示“到达灯塔意味着和自我以外的真实世界接触,放弃自我的独特性,接受客观的现实。”6所以小说表现的就是一段心灵历程。桑德斯对伍尔夫小说的特点也作了精辟的概括:“她寻求表现转瞬即逝的感觉,或头脑中意识与无意识的精神活动,然后将其从外部同一样式和节奏的一种更加普遍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瞬间的反应、暂时的情绪、短暂的刺激、随意的暗示和游离的想法,实际上‘集中’在与某些相互连贯和构成的事物的文化关系上。”7可见“意识流”作为小说的新方法,其一主要是描述人的下意识的活动,其二,这样下意识活动没有逻辑连贯,具有随意性和不完整性。老舍的短篇《丁》是一篇具有意识流小说特点的作品;从这一角度读名篇《微神》,你也会感到有较多契合。
  最后,小说文体的移植。如果说狄更斯启示了老舍应该“讲故事”,那么康拉德则启示了老舍怎样讲好故事。康拉德这位原籍波兰的英国作家,给了老舍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在创作思想上,老舍从康拉德那里懂得了作家应写自己具有那样生活经验的生活,应该“把内容放到个最适合的形式里去。”老舍最喜欢康拉德的海洋小说,并从中悟到康拉德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他丰富的海上和热带丛林的生活经验,其故事都是由记忆中的经验写成。在创作态度上,他感受到了康拉德的严肃与热烈、字斟句酌;在表现方法上,认识到了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人物表现的特殊作用。所以他在写《二马》和《小坡的生日》时,我们能看到伦敦情境、南洋风光,以及景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表现意义和审美感染力。在小说结构叙事上,《二马》的倒叙结构,也是从康拉德处学的“招数”。
  此外,给老舍创作影响的是赫胥黎。据施蛰存先生回记,老舍写信告诉他,《猫城记》受到了Aldous Huxley的《Brave New World》(《美丽新世界》)影响8。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被认为是“反乌托邦小说”。《猫城记》的“猫国”社会模式、“猫人”的心态,小说的寓言形式、幻想因素,小说对人类与民族前途的忧虑主题等等,都与《美丽新世界》有明显的对应之处。

  (本文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1 叶圣陶:《叶圣陶选集》,第1页,开明书店1952年版。
  2 曾广灿:《老舍研究资料》,第52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 钱钟书:《七缀集》,第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 郭沫若:《沫若文集》(六),第113-1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九卷,第179页,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6 王佐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第360页,外语与文学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7 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下),第76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 参见《〈猫城记〉与西方“反乌托邦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1期。


 
上一篇:20世纪满族社会变迁对老舍民族心理的制约
下一篇:迟到的老舍——对一位天才的前自由主义作家的若干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