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百年老舍”
发表时间:2024-05-21     阅读次数:     字体:【

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百年老舍”

--------------------------------------------------------------------------------

作者:吴小美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8日 www.laoshexue.com


  在这新旧世纪之交,我们在此隆重纪念老舍这位诞辰届百年的世界级文化名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中的一位。“百年老舍”的文化和文学业绩,虽然已经沉淀为稳定的历史形态,但回首当年,这位有着极其独特的“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身世经历,有着唯他所有的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无人可取代的艺术风格,有着如鲁迅所说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顽强的承担命运和热忱奉献精神的人民艺术家,是永远活在善良、向上、进取的人们心中的。

  不论是阅读老舍、认识老舍、纪念老舍,已经超出了文学研究的内部意义,而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现代人的素质修养,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深长的历史意义。几十年来,老舍曾长期未得到他应有的历史地位,甚至受到过误解和责难,除了当年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的客观原因外,偏颇的文学观念批评标准,以及单一的研究视角也是严重的主观障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散了那种种阴云,读者和研究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老舍之为老舍,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点,乃至他的真价值和世界影响,主要在文化层面上,在他对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以及这种文化所派生的国民性的开掘剖析中。老舍的全部创作着力思考和精心表现的几乎都是华夏民族在现代走向中的主体建构问题。老舍一方面深感本民族的老大愚弱而神往古老民族的新生,一方面又为古老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式微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化人在价值判断上的进取和困惑。老舍继承了鲁迅的传统,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面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性格作出不断的突破;他秉承思想启蒙的题旨,却主要从文化、礼俗、心理层面对他的时代作了精妙的表现。因此,他的创作可以称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战。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学者,共同将老舍放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和长达百年的文化反思中去考察,发掘他在双向文化批判中与同代文人的共性以及他独特的个性。

  老舍成长于乡土性的北京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中,精神上不可免地浸染了近现代旗人礼俗文化的哀歌色彩。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给了他现代的眼光。20年代和40年代的两个后半期,他又两度身历英美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对东西方文化获得了较深的体验和整体的比较,为他思考中国文化问题,建构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模式提供了可能性。经过二、三十年代,全民抗战和新中国三大阶段,老舍以毕生的创作实践,突出了跨越东西方文化这一艰难的新文化模式的建构。中国的现代化是民族生存发展和民族文化再生的必由之路。诚如老舍在《大地龙蛇·序》中所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他确信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层面上的人的现代化;他的创作里程也就是他文化探索的途程,而他的文化探索的优势,就在于他在上述宗旨下,以东西方文化互为参照,双向选择,将新文化的建构真正落实在中国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在全国解放前老舍就形成了中国化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同理想,在当时的特定时代确有其空想的色彩,但以今天的眼光反观,它分明又具有一种世界意义即多民族文化的平等共融。在老舍的晚年,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他以加倍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成为“五四”以后就开始文学生涯而到解放后仍葆有旺盛的艺术青春、不断取得丰收成果的最为突出的一位老作家。他一方面热情地渲染社会主义新人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一方面仍然尽力深入到传统文化的积习对广大人民告别昨天的羁绊这一精神文化层面,精妙地描绘老中国儿女——旧式北京市民笑着向昨天告别的心灵历程。老舍完成于新中国的部分优秀作品,也仍然贯穿着他创作的思想文化启蒙匙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其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创作母题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一。

  老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世界文学总格局中的地位,也就是他之所以能牢固地屹立存活于历史的长河中,与他极具艺术魅力的独特风格是分不开的。细加品味,老舍正是以风格的特异著称于世界,并且终生都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风格。他首先以最独特的方式感知自己,也就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时世,才能写出那样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他从不跟着别人跑,所以他全部的优势和缺陷都是他自己的!对比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更长于理性的历史判断的作家,老舍无疑更多的具备情感上的真诚与感受上的敏锐。在他那里,我们看到了较之同代其他作家更多更剧烈的情感道德意识与理性历史意识的彼此冲突与消长。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能力,他那深厚的生活底蕴和超越意识,使他创造出了无愧于世界一流的语言艺术家才能奉献出的文化艺术的北京,使他和北京共同存在,互为创造,也使得他笔下的祥子能以拉着一辆人力车而跑遍全球!老舍作为现代文学大“家”所塑造的独特的人物形象谱系和悲喜交融的幽默艺术,根本上来自他文化心态中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战冲撞。他在北京市民社会本色的生活中同时挖掘传统文化的阴魂与亮色、负面与正面,既透视国民的劣根性,又希望以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为参照,力图从传统文化中寻觅道德人性、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补救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危机,弥合新旧文明的断裂和人的异化。要知道,他选择了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和多么艰难的工程!越是艰难,老舍就越不情愿做出简单的抉择和判断,而只能选取一种惋惜、规劝和宽容。这种半是恨半是爱的态度浸润于他笔下的形形色色、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人物、事件、细节中,既营造了他的艺术世界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形成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树一帜,无可取代或重复的亦冷亦热、亦庄亦谐、悲喜交融的幽默艺术。从这种艺术风格中,我们不但看到了老舍之为老舍的幽默心态,他的艺术世界的“匀调之美”和“浪漫精气”,同时还叹服于他那惊人的道德眼光和心理深度!

  许多优秀作家的艺术世界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产物,其客观性、转型性、乃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及世界巨变的深层精神轨迹,都始终联系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消解与重构。我们今天在这里隆重纪念百年老舍,很重要的是要看到老舍创作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主旨和母题,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百年老舍的世界意义也正在这里!

原文1999年2月3日发表于老舍百年诞辰纪念会




 
上一篇: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
下一篇:老马与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