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会概况 > 大事记
第二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
发表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字体:【


第二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情况概述

--------------------------------------------------------------------------------

作者:范亦豪 曾广灿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4日 www.laoshexue.com


第二届全国老舍学术讨论会
(1984.4.24-4.30,青岛)

一、简况

  1984年4月24日至30日,全国第二次老舍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议由山东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抗战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发起主办。会议中心主题是探讨老舍的思想发展和戏剧、小说作品。与会者来自各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共180多人。以中山时子为团长的日本老舍爱好者访华团一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70多篇。大会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方式,对老舍思想及作品进行了广泛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一)关于《茶馆》及老舍戏剧的探讨。认为老舍剧作在民族化方面成就突出,开拓了戏剧表现领域,探寻到新的戏剧美学,推动了我国话剧艺术提高与创新。(二)对老舍各时期思想包括文艺思想发展进行了探讨。尤其对老舍参加基督教及宗教思想探讨,打开解读老舍思想及创作的一个新侧面。(三)继续研讨《猫城记》,对《离婚》、《月牙儿》、《二马》研究提出了新话题。(四)从民俗学、民族气质方面切入老舍,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五)对老舍语言及语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引起人们注意。

   会议期间,进一步酝酿成立中国老舍研究会事宜。本年度,通过通讯方式选举产生了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另见历届理事会名单)。

   会议期间与会者参观了老舍在青岛黄县路6号的故居,这里是老舍写作《樱海集》和《骆驼祥子》的地方。

   《文学评论》(1984年第四期)、《文学报》(1984.5.3)、《满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1期)、《文学资料简报》(1984年第9期)等对讨论会作了综述及报道。

二、与会者名单(缺)

三、会议论文目录

  老舍戏剧美学初论(洪忠煌)
  老舍的史剧观(冉忆桥)
  老舍的话剧艺术探讨——试析人物性格塑造的艺术特色(李颖)
  试谈老舍剧作的民族化特色(牟国胜)
  谈老舍的话剧语言(王延晞)
  老舍话剧语言艺术浅谈(耿建华)
  老舍话剧创作的地方特色(王富聪)
  老舍戏剧人物浅谈(庞守英)
  老舍剧作的幽默特色(周斌)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歌颂——重读《老舍剧作选》(谷辅林)
  论老舍的童话剧(吴开晋)
  尊重艺术规律 发扬民族传统——老舍论中国传统戏曲的改革(孙永和)
  这里有一个喜剧的精灵——论老舍抗战时期剧作的格调(廖全京)
  《茶馆》的结构艺术(关德富)
  《茶馆》四题(赵园)
  《茶馆》戏剧美学论(胡授昌)
  《茶馆》的幽默和喜剧色彩 (蔡宛柳)
  谈《茶馆》三幕戏三个结尾的处理(史承钧)
  笑着,埋葬旧时代——谈《茶馆》的样式(阮文涛)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征服者!——《茶馆》命运思考(孙葳)
  论老舍的爱国主义(史若平)
  从抗战到建国前夕的老舍——老舍思想发展道路的探索之三(孟广来)
  老舍与林语堂及其论语派(万平近)
  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前后思想发展初析(王家声)
  老舍对文学语言理论的贡献(孙钧政)
  论老舍的幽默(沈振煜)
  老舍笔下的北京民俗(王献忠)
  老舍艺术风格初探(马志洁)
  老舍小说人物描写艺术散论(谢昭新)
  老舍小说理论浅探(孙慎之 徐鹏绪)
  老舍的创作特色及其国际影响(任秀兰)
  论老舍的文艺批评(吴怀斌)
  试谈老舍的抗战文艺观(曾广灿)
  未完成的高峰——试论《正红旗下》(史承钧)
  文艺界尽责的小卒--试论老舍对新曲艺的贡献(王栋)
  《剑北篇》——老舍对诗歌大众化的重要尝试(吕家乡)
  不以诗名,别具诗心——谈老舍的诗歌创作(陆文采 张杰)
  莫笑行扶杖 昂扬争上游——浅谈老舍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刘增林)
  老舍的通俗文艺思想(文天行)
  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评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吴小美)
  从《文学概论讲义》看老舍早期文艺思想(张瑞鳞)
   从《离婚》谈老舍的幽默艺术(崔明芬)
  一部应当重视却被忽视了的作品——论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陈震文)
  从《想北平》看老舍小品散文特点(孙昌熙)
  风格独具 不同凡响——评老舍三十年代杂文剧作的特点(王惠云)
  试论老舍的处女作《老张的哲学》(郝长海)
  应该怎样评价虎妞的形象(于霖霞)
  一部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军事文学作品——评老舍的中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牛运清)
  《正红旗下》语言的幽默性试析(王建华)
  《正红旗下》——一部未完成的杰作(王超冰)
  琐谈《老舍小说集外集》中短篇小说特色(张艳华)
  《火葬》得失谈(尹鸿禄)
  老舍满族素质漫谈(关纪新)
  论《四世同堂》(曾广灿)
  老舍在山东若干史实考析(张桂兴)
  老舍与宗教(朝戈金)
  老舍和基督教——关于老舍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活动(日本·渡边安代 高桥由利子)
  诤友同我们切磋--日本友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评价的异议(孟宪仁)
  介绍国外两部"老舍研究"专著(李荔)
  老舍小说分析(波兰·什乌普斯基著,李荔译)
  老舍论——其人及其文学(日本·熊野正平著,金中译)
  怀念友人——为纪念老舍八十诞辰而作(苏联·M.施奈德著,倪家琛译)
  老舍(1899-1966)(苏联·B.索罗金著,李成果译)
  老舍及其创作(苏联·费德林著,耿学礼译)
  老舍与西洋文化——从《猫城记》谈起(日本·日下恒夫)
  老舍和满族文学及其他(上、下)( 舒乙)
  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对《骆驼祥子》进行语言自动处理(黄俊杰、张普、杨建霑、段兴灿)
  试论《骆驼祥子》中的女性形象(马华)
  论老舍的短篇小说(陈震文)
  《猫城记》得失论(李荔)
  《猫城记》艺术得失论(张中良)
  关于《猫城记》研究的几点看法(杨中)
  论《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范亦豪)
  成功的尝试——《茶馆》结构浅探(高今)

四、讨论会综述

  "第二次老舍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来自全国180多位老舍研究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外,以中山时子先生和柴恒芳太郎先生为正副团长的"日本老舍爱好者第三次访华团"一行11人、正在我国进修的日下恒夫先生,也参加了会议。老舍夫人、画家胡絜青先生应邀到会并作了发言。

  会议收到论文近80篇,涉及到的领域相当广泛,既有对老舍作品如小说、剧本、诗歌、散文、通俗文艺、儿童文学、文论、文艺批评的专题研究,也有对老舍创作道路、生平思想、语言艺术、美学观、戏剧观以及幽默风格等方面的综合性考察。在大会发言和讨论中,对以下问题的探讨比较深入:在研究老舍的思想发展时,没有回避他早期思想的局限性,通过对老舍各个时期思想状况的分析,较清晰地表述出老舍思想是随着时代同步发展的;有的同志对《月牙儿》及其在老舍创作史中的地位进行较全面、细致的研究,认为从老舍的早期创作到《骆驼祥子》的问世,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中间的转捩点,与其说是一向为研究者较重视的《离婚》,不如说是《月牙儿》更为恰当。论者认为,从多方面看,《月牙儿》都是老舍创作道路上通向《骆驼祥子》的重要阶石,它们都写出了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悲剧的社会意义是在主人公竭力谋求避免厄运的多次挣扎中体现的;有的同志对老舍早期作品《二马》发表了新的见解,认为作者突破了自己所擅长的对市民性格的挖掘和表现,进入对民族性的思考和表现,写出了他爱国、忧国的切肤之痛,这和鲁迅、郭沫若式的思考虽不能等同却有近似之处。如果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脉络来考察的话,可以说《二马》是初步成功,《离婚》是成熟,《骆驼祥子》是深化;有的同志对老舍性格和体现在他作品中的满族素质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探讨,指出以往的老舍研究著述中,较多的注意到他早年的贫困生活,而对他作为一个贫苦满族成员的出身,则注意较少。老舍来到这个世界时所处的民族位置,是和汉族作家有差异的,只有掌握了贫困和旗人这两把钥匙,注意老舍的民族成分和民族素质,才能对老舍及其一生的创作真正有所理解;有的同志指出,老舍之所以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不仅指他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卓绝造诣而言,还包括着他在文学语言的理论建树在内。老舍给当代文学语言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贡献之大如同他的创作;还有的同志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老舍笔下的北京民俗作了详尽的整理和分析。有论文对老舍的早年学习、工作和思想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老舍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老舍与林语堂以及"论语派"的关系问题,老舍在山东若干史实考析,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前后思想发展初析。这些资料的发现和问题的提出,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对《猫城记》的评价问题,仍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话题之一。

  对老舍剧作的研究,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是会议收到论文中数量最多的一个方面,其中又以对《茶馆》的研究为最多。对老舍戏剧观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少同志都指出:老舍的剧作开拓了戏剧的表现领域,探寻到新的戏剧美学,我国话剧艺术的提高与创新,是与老舍的戏剧创作联系在一起的。老舍剧作的民族化成就尤为突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综述作者:史若平)


 
上一篇:老舍研究台港澳暨海外交流(1984—2004)
下一篇:第三届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情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