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国内研究
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学理———读谢昭新先生《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
发表时间:2024-07-04     阅读次数:     字体:【


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学理———读谢昭新先生《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

--------------------------------------------------------------------------------

作者:凤媛 来源:政协办公厅主页20040517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4日 www.laoshexue.com

  谢昭新先生的为人为文,常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就像10年前他的那本《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界引起强烈震动之后,舒乙先生笑评的那样“不哼不哈的谢昭新夫子,满肚子学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勤勉治学,孜孜不倦,虽有繁冗的行政事务缠身,但谢师却依然能心若止水,沉潜书卷,在看似不经意之间屡屡推出极具分量的学术著作。近日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就是一本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理论专著。

  说它具有开拓性,是着眼于该著“史”的意义和价值。谢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其首创之功就在于对散落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作了一次全面、系统、完整的厘定和论析。从论著的第一章对上延至中国古代,近代小说概念、小说理论的源流演变的线索勾勒,到其后对现代小说理论30年发展进程的分时段性的全面梳理,其中又分别从小说理论观念的演变,小说批评,外国文学思潮与作品译介及小说理论批评家这四大方面对各个时段进行系统归纳、论述,这就使得整个论著既能纵向展示现代小说理论发展的演进轨迹,又能横向彰显不同时期小说理论批评家的不同特色。当这样一个纵横交错却不乏线索清晰,内涵广蕴仍不失缜密严谨的理论体系得以完全建构后,我们在感叹著者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清晰严密的论著思路的同时,可能更多的是为他自觉构“史”的宏阔的学术眼光所折服。而这一点在当下日显浮躁的学术界尤显可贵。伫立在新世纪的路口,学术研究所需要的不仅是学人面向未来的勇气和激情,更重要的是要求无数脚踏实地的学者对于过去尤其是对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的清理、规范和总结。谢师的《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则恰恰是这样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学术成果,它既是对上世纪现代小说理论发展进程的详尽总结,又为后来者进行当代小说理论的研究接续了思路,打通了关节,在充分具备“史”的学术品格的同时还凸显了著者难能可贵的理论前瞻意识。

  这本著作的理论特质还在于著者的现代性的学术视野和眼光。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进程就是中国文学摆脱千年古典文学的重重束缚,汲取西方文池的营养,逐渐获取现代特质的过程,这其间自然囊括了中国小说的现代特征的形成和小说理论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二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合而为一,互渗互动的,都是在西方现代意识观念的影响和传统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的合力之下发生的质变。就学界对中国小说现代性特征关注的热切程度而言,则对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展进行现代性观照的研究显得薄弱。谢师的这本专著则正是将中国小说理论总体置于现代性的学术视域内,从对古代近代的小说理论作简要勾勒开始透视中国小说理论逐渐“现代化”的过程。他认为,真正的中国小说“现代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小说理论的产生,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而这种“现代化”特征的彰显又是和时代社会的变迁,西方文学思潮及作品的影响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论述每个十年的小说理论时,他又着重强调突出相应时期内世界同步文学思潮和作品的渗透作用。比如论及第一个十年,在列出史家惯常例举的“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小说观,“为艺术”的浪漫抒情小说观之后,他还特别列出深受德国表现主义思潮影响的表现主义小说观和弗洛依德学说影响下的表现性心理性苦闷的创造社诸家的创作,并加以辨析和厘定,从而抽绎出第一个十年小说理论发展的现代性特征。

  谢师治学,既富勤力,又能不失思维之敏锐,方法之灵变,这就使得他总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现代文学研究界屡出新见,成一家言,在世事繁杂的重压下始终保有对学术研究的敏感和活力。其实说来,谢师初涉现代文学研究界时他周遭的学术环境近乎一片荒芜,但他硬是凭借着治学的勤奋与踏实,“譬如积薪,后来居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学术通途,奠定了自身在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应有地位。相信此次《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的出版,在进一步完善谢师日臻成熟的学术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必将会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小说理论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和范本。




 
上一篇:对历史的激情与沉思
下一篇:空前的学术价值,无法弥补的遗憾——试论《老舍全集》的成就与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