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了解老舍 > 忆念老舍
老舍和胡絜青的墓
发表时间:2024-05-07     阅读次数:

作者:舒乙

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伦敦、巴黎、华盛顿等大城市,文化名人葬地是旅游热点,是极有文化品味的瞻仰地点,不管是在什么时间和气候下,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绝对是必看的项目。

  在我们这里,只有古代的帝王陵园因为是历史文物单位而有这种荣耀。但像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么重要的陵园,却常年冷冷清清,少有人前往参观。究其原因,和我们多年形成的独特墓葬文化不无关系。譬如说,我们一直把重要的墓地只当做思想教育的阵地,而不当做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凴吊场合。又譬如,我们一直是按行政级别来安排墓地的位置,和以人为本的平等思想有着较大的差距。还譬如,我们的墓地设计比较单一,几乎是一个模式,单调呆板,不甚好看,除了家属之外,对外人完全没有流连忘返的吸引力。

  这些,大都是需要往前发展和改进的。

  的确,前些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安放在“一室”里的已故中央首长的骨灰纷纷移到了室外,在革命公墓的东侧,在任弼时、瞿秋白、张澜墓的下方,分别埋在树下,并渐渐做了一些相对朴素的墓碑。

  这个变化有一个明显的好处:让普通人可以走近这些领导人的墓地,去凴吊,去祭奠,去献花。

  胡絜青先生病逝于2001年5月21日。她的骨灰盒一直摆放在家里。孩子们有个想法,何不将她的骨灰盒和老舍先生的骨灰盒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合葬在一起。这个想法和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负责人交流了一下,他们表示理解。老舍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是1978年6月3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的。以后其骨灰盒一直安放在革命公墓“一室”。前去祭奠要憑家属证,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

  当时,还提出了两个想法:一.由家属自行设计一个别致的墓地,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精致、小巧、朴素,有个性、有寓意,搞好了可以起个带头作用,让以后的名人陵墓都渐渐向艺术陵墓发展;二.一切费用,包括土地费,由家属出。

  实际,调查研究自八十年代初就已开始了,参观了许多国外著名文人的墓地,照了相,参考了不少书籍,还几乎找遍了北京境内的文人墓地。

  征得市领导部门的同意,这个计划得到了正式批准。开始启动。

  那是2005年。

  由设计到施工,经过连续十五次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现场直接参与,终于,在当年8月23日陵墓正式落成,并举行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小型揭幕仪式。

  这个陵墓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部一区,在由北面数起的第四行的最东头,占地九平米。这一行原是五十年代的已故文人墓地,有蓝公武、彭泽民、柳亚子、梁希、还有越南的黄文欢。其北边是谭平山。

  墓地的北侧和东侧用白汉玉石块筑两扇矮墙,呈九十度角,有1.2米高,厚30厘米。北边的墙上刻着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的名字,用各自的签名笔体,还有他们生年卒月。东边的墙上用一朶胡絜青先生画的大菊花的浅浮雕做袝底,其上再刻上一句老舍先生的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墙上所有的字都用绿漆描绘,以期醒目。

  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入会誓词》,里面有这样的话:“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实作到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了,这是新的机械化部队。我这名小卒居然也被收容,也能随着出师必捷的部队去作战,腰间至少也有几个手榴弹呀!我没有特长,只希望把这几个手榴弹砸碎些暴敌的头颅。生死有什么关系呢,尽了一名小卒的职责就够了!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这段誓词或许最能代表老舍先生的人生观、生死观。

  在矮墙内,在地面上,用厚7厘米的墨绿色的花岗岩抛光石板舖地,在其左下角请雕塑家孙家钵教授雕一面老舍先生的浮雕铜质侧面头像,直接镶贴在石上,然后,以头像为圆心,浅浅地在石头表面刻上一圈一圈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宛如漪澜。

  墨绿花岗岩下面是墓穴。

  老舍先生不幸去逝后是没有被允许保留骨灰的。在他的骨灰盒里代替骨灰的是他的一付眼镜、一支钢笔、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的他的血衣殘片。

  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后,在1977年8月3日对老舍先生的平反有一段专门的批示:“对老舍这样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人,应当珍视,由统战部或北京市委作出结论均可,不可拖延。”这样,才有了10 个月之后的昭雪平反的“骨灰安放仪式”。那一天,来自全国的最知名的文艺界老朋友600 余人前来纪念这位人民艺术家,周边站满了闻讯前来的普通市民,大家一起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沉痛的惋惜,有人为此而失声痛哭。诗人艾青在大厅的门槛上悄悄地贴了一首小诗,题目叫《追悼会就是庆祝会》。

  如今,当年先生的骨灰盒终于和晚他去逝35年的夫人的骨灰盒一起入土为安了。像他誓词中所说,“睡”在了这里。

  现在常年都有鲜花放在他们的墓上,献花者大多没有署名,不知道是什么人来敬献的。

  老舍先生胡絜青先生生前都十分喜爱鲜花,有绿叶和鲜花相伴,哪怕是一枝青竹叶也许都会让他们微笑。

  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有这样一座墓地,宛如一个象征,家属们,朋友们,研究者们,读者们,后来的孩子们,便有了一个可以纪念老舍先生胡絜青先生的地方。

  八十年代初,日本文豪,日本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正式以会长身份访华,他提出来要给老舍先生上坟。他们是好朋友,“文革”初起老舍先生不幸去逝,消息传到日本,井上靖先生、水上勉先生、开高健先生率先写文章悼念老舍先生。井上靖先生发表了题为《壶》的长文,而且宁肯冒得罪“四人帮”的风险坚持发表。由于没有坟,为满足井上靖先生的好意,曾将老舍先生的骨灰盒由“一室”中取出,在单独的一间小房子里临时佈置了一间简单的灵堂。井上靖先生在遗像和骨灰盒前久久地合十默哀。

  现在,国际友人也能到老舍墓地上扫墓了。好了,如果井上靖先生还健在,已经有老舍先生的坟了。

  盼望出现更多的文化名人艺术陵园吧。何况,清明节又成了法定节日。

  由一个喧闹嘈杂的城市中心走进一个安静的文化名人墓地,对,墓地的共同特点是安静,是肃穆,去看那些雕像,去看那些个性化的墓碑和装置,仿佛,去和故人默默地交流,去和历史默默地对话,会让每个人都有一些感触,也许会想得很多很远,总之,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效果,人们还会有心灵上的一些感悟,这很难得啊。

  有一天,随着墓地面貌的大改变,去墓地也许会成为首选的热点旅游项目,也许吧。

  文化名人幕地,搞好了,就是:

  历史的缩影,

  辉煌足迹的汇粹,

  和

  博爱的课堂。


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伦敦、巴黎、华盛顿等大城市,文化名人葬地是旅游热点,是极有文化品味的瞻仰地点,不管是在什么时间和气候下,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绝对是必看的项目。

  在我们这里,只有古代的帝王陵园因为是历史文物单位而有这种荣耀。但像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么重要的陵园,却常年冷冷清清,少有人前往参观。究其原因,和我们多年形成的独特墓葬文化不无关系。譬如说,我们一直把重要的墓地只当做思想教育的阵地,而不当做文化艺术的欣赏和凴吊场合。又譬如,我们一直是按行政级别来安排墓地的位置,和以人为本的平等思想有着较大的差距。还譬如,我们的墓地设计比较单一,几乎是一个模式,单调呆板,不甚好看,除了家属之外,对外人完全没有流连忘返的吸引力。

  这些,大都是需要往前发展和改进的。

  的确,前些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安放在一室里的已故中央首长的骨灰纷纷移到了室外,在革命公墓的东侧,在任弼时、瞿秋白、张澜墓的下方,分别埋在树下,并渐渐做了一些相对朴素的墓碑。

  这个变化有一个明显的好处:让普通人可以走近这些领导人的墓地,去凴吊,去祭奠,去献花。

  胡絜青先生病逝于2001521日。她的骨灰盒一直摆放在家里。孩子们有个想法,何不将她的骨灰盒和老舍先生的骨灰盒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合葬在一起。这个想法和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负责人交流了一下,他们表示理解。老舍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是197863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的。以后其骨灰盒一直安放在革命公墓一室。前去祭奠要憑家属证,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

  当时,还提出了两个想法:一.由家属自行设计一个别致的墓地,有一定的艺术品味,精致、小巧、朴素,有个性、有寓意,搞好了可以起个带头作用,让以后的名人陵墓都渐渐向艺术陵墓发展;二.一切费用,包括土地费,由家属出。

  实际,调查研究自八十年代初就已开始了,参观了许多国外著名文人的墓地,照了相,参考了不少书籍,还几乎找遍了北京境内的文人墓地。

  征得市领导部门的同意,这个计划得到了正式批准。开始启动。

  那是2005年。

  由设计到施工,经过连续十五次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现场直接参与,终于,在当年823日陵墓正式落成,并举行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小型揭幕仪式。

  这个陵墓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东部一区,在由北面数起的第四行的最东头,占地九平米。这一行原是五十年代的已故文人墓地,有蓝公武、彭泽民、柳亚子、梁希、还有越南的黄文欢。其北边是谭平山。

  墓地的北侧和东侧用白汉玉石块筑两扇矮墙,呈九十度角,有1.2米高,厚30厘米。北边的墙上刻着老舍先生和胡絜青先生的名字,用各自的签名笔体,还有他们生年卒月。东边的墙上用一朶胡絜青先生画的大菊花的浅浮雕做袝底,其上再刻上一句老舍先生的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墙上所有的字都用绿漆描绘,以期醒目。

  1938327日在武汉成立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时,老舍先生写过一篇《入会誓词》,里面有这样的话: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实作到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了,这是新的机械化部队。我这名小卒居然也被收容,也能随着出师必捷的部队去作战,腰间至少也有几个手榴弹呀!我没有特长,只希望把这几个手榴弹砸碎些暴敌的头颅。生死有什么关系呢,尽了一名小卒的职责就够了!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这段誓词或许最能代表老舍先生的人生观、生死观。

  在矮墙内,在地面上,用厚7厘米的墨绿色的花岗岩抛光石板舖地,在其左下角请雕塑家孙家钵教授雕一面老舍先生的浮雕铜质侧面头像,直接镶贴在石上,然后,以头像为圆心,浅浅地在石头表面刻上一圈一圈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宛如漪澜。

  墨绿花岗岩下面是墓穴。

  老舍先生不幸去逝后是没有被允许保留骨灰的。在他的骨灰盒里代替骨灰的是他的一付眼镜、一支钢笔、一支手笔、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被保留下来的他的血衣殘片。

  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工作后,在197783日对老舍先生的平反有一段专门的批示:对老舍这样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人,应当珍视,由统战部或北京市委作出结论均可,不可拖延。这样,才有了10 个月之后的昭雪平反的骨灰安放仪式。那一天,来自全国的最知名的文艺界老朋友600 余人前来纪念这位人民艺术家,周边站满了闻讯前来的普通市民,大家一起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沉痛的惋惜,有人为此而失声痛哭。诗人艾青在大厅的门槛上悄悄地贴了一首小诗,题目叫《追悼会就是庆祝会》。

  如今,当年先生的骨灰盒终于和晚他去逝35年的夫人的骨灰盒一起入土为安了。像他誓词中所说,在了这里。

  现在常年都有鲜花放在他们的墓上,献花者大多没有署名,不知道是什么人来敬献的。

  老舍先生胡絜青先生生前都十分喜爱鲜花,有绿叶和鲜花相伴,哪怕是一枝青竹叶也许都会让他们微笑。

  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有这样一座墓地,宛如一个象征,家属们,朋友们,研究者们,读者们,后来的孩子们,便有了一个可以纪念老舍先生胡絜青先生的地方。

  八十年代初,日本文豪,日本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井上靖先生正式以会长身份访华,他提出来要给老舍先生上坟。他们是好朋友,文革初起老舍先生不幸去逝,消息传到日本,井上靖先生、水上勉先生、开高健先生率先写文章悼念老舍先生。井上靖先生发表了题为《壶》的长文,而且宁肯冒得罪四人帮的风险坚持发表。由于没有坟,为满足井上靖先生的好意,曾将老舍先生的骨灰盒由一室中取出,在单独的一间小房子里临时佈置了一间简单的灵堂。井上靖先生在遗像和骨灰盒前久久地合十默哀。

  现在,国际友人也能到老舍墓地上扫墓了。好了,如果井上靖先生还健在,已经有老舍先生的坟了。

  盼望出现更多的文化名人艺术陵园吧。何况,清明节又成了法定节日。

  由一个喧闹嘈杂的城市中心走进一个安静的文化名人墓地,对,墓地的共同特点是安静,是肃穆,去看那些雕像,去看那些个性化的墓碑和装置,仿佛,去和故人默默地交流,去和历史默默地对话,会让每个人都有一些感触,也许会想得很多很远,总之,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效果,人们还会有心灵上的一些感悟,这很难得啊。

  有一天,随着墓地面貌的大改变,去墓地也许会成为首选的热点旅游项目,也许吧。

  文化名人幕地,搞好了,就是:

  历史的缩影,

  辉煌足迹的汇粹,

  和

  博爱的课堂。

上一篇:魂系何处——老舍的悲剧
下一篇:老舍还活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