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老舍读剧本
我有幸能演老舍先生的5个剧本,而且,能亲自听到老舍先生的当面教诲。我最喜欢老舍读剧本,那是一种享受。老舍先生不仅亲自读剧本,还手把手地教我们练台词儿。拍《茶馆》第二幕时,“两个灰大褂”有5个“是吧”台词,我们俩琢磨,这怎么念呀!能不能把它删掉?导演同意了。有一次老舍来看戏,看完了,冲我们说:“那位,你们俩留一会儿。”大家走了,老舍跟我们说:“你们俩的词儿没念全吧?”说罢,拿起剧本,给我们念这段台词儿,还说:“你们别着急。你们不是被逮的,是逮人的,着什么急呀!”又说:“你们没看见猫逮耗子吧,逮了放,放了逮,玩儿够了才吃,你们二位别着急,要沉住气。”听了这些,我们如获至宝,深感把“是吧”二字一删,一点味道也没有了。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老舍先生不仅给我们写剧本,还教会了我们怎样演戏。怎样塑造人物。
我很关心如何全面评价老舍先生。前不久我看到俄罗斯纪念契诃夫诞辰130周年的文章,一派认为他是现实主义奠基人之一,一派认为他一百多年前就有现代派意识。我想,对老舍先生也会有不同评价。再过许多年,对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不好说。就剧本来讲,既有《茶馆》一类精品,也有所谓“红”字戏。就是对《茶馆》,也有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并不像今天这样。1958年刚上演时文化局给它定了三条罪状:①没写党的领导;②怎么能让王利发这个小业主成为主角呢?③这个戏表现了作者作为旗人对满清王朝的眷恋,表现了作者的怀旧情绪。有了这三条,只演十几场就停演了。直到“新侨会议”,周总理问道:“你们有个‘茶馆’,为什么不演呀!”这才出现了“加红线”。人艺一边演《霓虹灯下的哨兵》;一边成立一个三人小组,给《茶馆》加“红线”,加演讲,加学生游行,还加了一个体育教师是共产党员,号召学生罢课。1965年,它又被扼杀了。到了“文革”,那就不仅是三条罪状了。这个戏活起来,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了国,拍了电影。即或是“文革”以后,文化局一位副局长还在会上说它:“牛鬼蛇神实在大多,有点正不压邪。”由此,我想到它还会不会受到不同对待?再一个是“红”字戏,如《青年突击队》、《红大院》、《女店员》等。我认为只要不是违心的、投机的,不是假的,就应该区别于所谓的“政治戏”。要警惕把某些现代思潮与老舍挂起钩来,正确地评价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