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了解老舍 > 忆念老舍
忆同老舍先生谈《骆驼祥子》续集
发表时间:2024-05-14     阅读次数:


忆同老舍先生谈《骆驼祥子》续集

作者:李豪 来源:北京晚报20090109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7日 www.laoshexue.com


  北京人艺为了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将再度隆重上演老舍名剧《骆驼祥子》。我不禁回忆起老舍先生为了写《骆驼祥子》续集做准备的一些活动片断。

  记得1964年春节前夕(二月)的一天,老舍先生通过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崔道怡同志与我联系,希望约个时间到他家谈谈祥子在解放后的生活情况。

  我当时在市交通局工作,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有机会同那些拉洋车和蹬三轮车的工人接触,对于他们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和在解放后的新生活情况有所了解。

  一天上午,崔道怡同志亲自用车到市府大楼来接我。汽车在东城区灯市口丰富胡同停下。那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连小卧车也很难进去。进院内看到,这是一座四合院房子,整个庭院虽然不大,但很规整。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住在北屋正房,中间不大的厅间是会客室。

  见到我时,老舍先生非常热情,和蔼而亲切地同我握手,毫无大文学家的架子。从外表看老舍先生当时不过五十多岁,中等个儿,圆脸,蓄着短发,带着一副黑边眼镜,显得格外精神而有气魄。时值初春,他身上穿着一件中式棉袄,脚上穿着一双中式棉鞋,一看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几句交谈下来,明白了他的许多作品里为什么都带着京腔土语。

  当天参加座谈的除作家协会崔道怡同志外,还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李翔。他们在老舍先生面前一言不发,细心倾听先生讲话,处处以晚辈自居。李翔以前曾在《骆驼祥子》话剧中,成功扮演过祥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老舍先生请李翔参加,无非是为了在《续集》写作过程中让他先进入角色。

  当天参加座谈的还有西城区交通局长王志荣和三轮车合作社主任刘富贵。他俩都是拉洋车出身,解放后脱产当了干部。从他俩的出身和经历,对祥子那个时代的生活会有深刻的体会;从他们身上可以体会到祥子的影子。

  当天在老舍先生家里,我把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洋车和三轮车行业的管理和改造政策,三轮车合作社的组织和工人生活变化等情况都做了介绍和说明。我介绍时,老舍先生一直认真地倾听,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让我再做详细解释和介绍。老舍先生还不时在笔记本记些什么。

  座谈会整整开了一个上午。到了中午,老舍先生说,出去吃个便饭吧。说着他到东屋把整个上午都在作画的夫人胡絜青请出来一起去。当时我想到外边小饭馆吃顿简单的便饭就可以了。谁知汽车把我们六七个人一直送到北京有名的萃华楼饭庄。大家进门时,经理和服务员都很热情,笑盈盈出来相迎。落座以后,老舍先生说:“给我们来点着吃的”“着吃的”就是指萃华楼饭庄的名菜肘子。那年月肘子就是高档菜了。在就餐中,大家话题仍然没有离开有关祥子的故事。吃完饭离座时,胡絜青同志从手提包里取出一个铝制饭盒,把剩下的饭菜都收拾起来带走。

  这次在老舍家的谈话中,我提到当时上海一个剧团正在北京演出反映三轮工人生活的话剧。请问老舍先生是否有兴趣去观摩和指导一下。他说:“不不,我正在构思同类剧本,怕人家说我偷戏。”当时我又顺便把崇文区三轮合作社编写的一个反映三轮工人新生活的剧本交给老舍先生,请他过目并提出修改意见。过了两天老舍先生对我说剧本看过了,工人们能写出那样的剧本是不错的,难能可贵。但那不像话剧,顶多算个“活报剧”。老舍先生同时又表示,如果交通系统爱好文艺的同志们有兴趣,我可以专门为大家讲一讲怎样写剧本。但后来由于临近春节和其他原因,这事就没有办成,辜负了老舍先生一片好意。

  从那天起,连续三四天我都亲自陪同老舍先生到北京站等处三轮车站点采访,开小型座谈会。每次下去采访我都提前到场等候。每次见面他总是客气地说:“您又来啦。”当时三轮车客运站不过是一两间木板房,室内放着几条木板凳,作为工人休息之用。由于人多屋子小,空气污浊,卫生条件极差。但老舍先生进到室内时,对此毫不在意,总是毫不嫌弃地与工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显得很随便。

  工人们看见老舍先生来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写《骆驼祥子》的大作家,所以都感到兴奋和亲切。对老舍先生的问话,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老舍先生说,这屋子虽小但比旧社会拉洋车的蹲在胡同口强多了。又说,那年月靠耍胳膊儿吃饭,老实人吃亏。工人们听了以后都笑着说:老舍先生真把我们这行吃透了。他又对工人们谈到自己的过去。说他也是穷苦人家,在旧社会当过穷教书匠,生活也是没有保障的。

  老舍先生特别爱听工人们说的一些行话、土语。如讲到旧社会白天拉车挣不到多少钱,晚上还得出车,这叫“拉晚儿”;郊区农民生活苦,利用冬闲期间到城里拉洋车,这叫“卧冬”。老舍先生听了工人们这些行话,都记在小本上。

  刘富贵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到:旧社会拉洋车的,整天出车在外,好的吃不起,顶多在小摊上来碗“羊霜肠”(羊杂碎)。老舍先生听了这话以后,感到很有行业味道。后来在定名为《骆驼祥子新编》的话剧第一幕的场景,就是从祥子同一伙工友在饭摊上吃“羊霜肠”开始写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构思,老舍先生把续集定名为《骆驼祥子新编》,并写出几场,还在剧场排练了两场。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很快把老舍先生卷了进去。遗憾他未能完成《骆驼祥子》续集的夙愿。


上一篇:从“文艺”到“文艺界”
下一篇:又想起了老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