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了解老舍 > 忆念老舍
拜谒老舍纪念馆
发表时间:2024-05-14     阅读次数:


拜谒老舍纪念馆

--------------------------------------------------------------------------------

作者:张震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7日 www.laoshexue.com

  夏末时节,借进京出差的机会我专门抽出时间拜谒了老舍纪念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夙愿。

  我是老舍先生的崇拜者,早在上中学时,就拜读了先生那脍炙人口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文学名著,故对先生一直仰慕。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早八点钟我就赶到了目的地。在一处普通的院落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写“老舍纪念馆”。两扇门紧闭着,九点五分,门开了,我买了票进入纪念馆。

  我是第一个进馆的游人。院子里静悄悄的,让人感到有点冷清。这是一处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原名“丹柿小院”,老舍先生在1949年12月从美国回国后就一直住在这里,直至1966年去世。他先后在这里学习、创作、生活了16年,写下了《方珍珠》、《茶馆》、《西望长安》、《正红旗下》等30多部著作及大量曲艺、散文、诗歌、论文等。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对老舍故居进行了修缮,成立了老舍纪念馆。纪念馆共分三个展室,东西厢房为第一、第三展室,主要是对老舍在各个历史时期战斗、生活及文学创作活动的概述,并展出了大量实物、出版的各类书籍及友人的书信等。主房屋为第二展室,这是老舍先生的原书房及会客厅,里面的陈设基本是按照先生生前布置展示的。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属正红旗之子,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市的一个大杂院里。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中阵亡,家里主要靠母亲和姐姐给人家做零活维持生计。艰辛的童年,国家的内忧外患给老舍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志发愤读书。由于家境贫困,老舍的学费受到了一位好心人的资助。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他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1930年,他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又赴美国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49年,老舍先生应周恩来的邀请回国后。一直从事全国及北京市文学艺术界的领导工作,同时在创作上保持旺盛势头,收获硕果累累。荣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然而,就是这位深受人们爱戴的艺术家,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劫难中。他不堪忍受红卫兵非人的折磨和侮辱,于1966年8月的一个夜晚,告别了他工作生活了16年的“丹柿小院,”,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给后人留下了永远揪心的疼痛。

  而今,那段梦魇般的岁月已成历史,斯人已逝,小院依然,院子里的花草依旧地开着,长着。伫立院内,我仿佛又听见了先生的开怀笑声,看到了他那慈祥敦厚的面容……在开馆之日,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率子女敬献了花圈,并题写了“贺我们的家成为大家的家”。我想,先生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告别老舍纪念馆时,怎样向先生说声再见呢?我翻开留言簿,深情地写下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舍先生”。



上一篇:又想起了老舍先生
下一篇:丹柿未落人已去 太平泪濯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