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老舍与绘画
发表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字体:【


老舍与绘画

--------------------------------------------------------------------------------

作者:曾广灿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5日 www.laoshexue.com


  老舍曾一再说,在各种艺术中,他“很喜欢看画”,“特别喜爱图画”1,“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比吃了一盘白斩鸡更有滋味!”他甚至把欣赏到好画称作是一种“幸福”2。老舍又一再说,他“不懂画”,“不懂绘事”,是“外行”;这“喜爱”与“外行”的字眼有时出现于同一篇文章中。外行能说出真正内行的话吗?外行假充内行的人世上不少见;一时假冒也往往能蒙人,但要几十年甚而至于一辈子说内行话是不可能的。所以上面看似矛盾的话,除表明老舍的谦恭品格和慎重态度,怕说错了给别人带来不好影响外,正足道出他对绘画这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品种的分外看重和特别珍爱的感情。老舍不会画画,但他爱画,酷爱,爱积藏画,爱交画家朋友,爱看画展,爱发表观画感,是一位真正的画家知音、诤友,真正的“内行”,高水平的绘画鉴赏批评家。绘画之于文学家的老舍绝不单单是情趣嗜好、怡情把玩而已,而是他生活、情感甚或生命的重要内容。它是情性的、个人的、生命的,又是理性的、社会的、事业的。

一、老舍与书画终生结缘

  老舍究竟从何时开始与书画结缘的呢?资料表明,学龄前他能接触到的绘画作品就是父亲留下来的那张《王羲之爱鹅》画匠画,和年年更新的灶王爷像、门神一类通俗画品了。读北京师范时他受到了正规美术课训练,并接受过方还校长的书法条幅。师范毕业后担任劝学员和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期间,负责审核取缔过有伤风化的画报、画片等,并在1921年与同班绘画特长生、挚友、后成为画家的颜伯龙合作编印了练体操的教本《舞剑图》。在英国任教及在1929年归国途中,他参观过欧洲一些著名画廊和博物馆陈列的名画,其中包括被劫掠到英国的那套“每一笔都像刀刻”般“画得硬”的“举世钦敬的杰作”——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烈女图》3,并购买过一些零星画片和画报等。
  上世纪30年代,老舍任教于齐鲁大学,他频繁参加济南文化界的活动,看画展,推介画界朋友的作品,给他们出版画集和办画刊撰写发刊词或序言是其重要内容,他的绘画收藏也逐渐增多。老舍公开发表观画感或评论也由这时开始。1931年与擅画的胡絜青结婚,从此与绘画更加亲密。老舍从英国回国之前是他与绘画结缘的培养准备阶段,在山东时期则可看作他主动参与绘事的第一个活跃期。
  抗战开始至40年代,是老舍参与绘事活动的第二个活跃期。由于他担任全国“文协”的总管家,社交活动很多,与画界朋友交往更频繁,结识了一大批新老画家,如张善子、李可染、徐悲鸿、林风眠、赵望云、丰子恺……都成了他的朋友。“文协”举办书画义卖,画家举办画展,老舍必到,每每乐此不疲,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并尽力为之推介、鼓噪。《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就是这一时期最有分量和代表性的一篇书画论作。
  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最初几年是老舍关注和参与书画活动的第三个活跃期。比较以前,老舍此期活动范围更广、密度更大。建国初始,他关心画家生活,调理老画家们的思想情绪,还经常亲自开列贫困画家名单,送赈济款或自掏腰包给予照顾,并与老画家们交谈中国画的出路与创新等问题,一起建立了“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及“北京中国画社”4。除此前交下的一大批老画家朋友外,老舍又结交了许多年轻的画家。他频频走进绘画展览馆,发表赏画心得观画感,对新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成绩予以称赞,对其中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希望。他还为许多画家的画稿题辞赠诗。这一切都很自然让人想到:身为文学家的老舍是新中国绘画事业的铺路者和园丁。
  据粗略统计:从1933年初为《海岱画刊》写发刊词,到1963年登岳阳楼题胡絜青《三秋图》画稿诗,30年间,老舍公开发表的评画文章和画集序文达23篇,还有数篇有关绘画的散文;为画家画稿题辞赠诗已发表的达几十首;被老舍评论或点评到的有名有姓的画家足足在40人以上,像傅抱石、李可染、齐白石等每人被指评都有数次之多;老舍结交的画界朋友,从老一代的齐白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青年绘画工作者,从北方的徐悲鸿、李可染、于非闇、叶浅予、陈半丁、黄胄,到南方的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丰子恺、关山月……其数量无法说清。老舍爱画,爱一辈子画,真爱、酷爱,完全称得上是一个“画儿迷”(舒乙语)。他极其看重和尊重这个艺术的特殊品种,在他生命的活跃期,除对小说、戏剧、曲艺等倾注心血外,对绘画一直关爱有加。他有一位相濡以沫相伴终生的画家妻子,以拥有许多美的图画为欣悦为幸福,老舍终生与绘画结缘。

二、老舍的书画收藏

  老舍对自己着意珍藏绘画不叫收藏,叫“积藏”。老舍说,他喜爱画,“可不是收藏”,原因有三:一是“不会鉴别古画的真假”;二是“没有购置名作的财力”;三是“不爱那纸败色退的老东西”5。这三条注定老舍成不了收藏家,却不因此减弱了他对书画的爱好与“积藏”。概括地说,老舍对书画“积藏”特点在于:(一)中外古典的名画几乎没有,他自己坦诚地说,在他的“积藏”里“没有苏东坡与王石谷”6,几乎都是中国现代书画家的作品,包括一大批最优秀的画家如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林风眠、丰子恺、关山月、黄宾虹等的作品。这些藏品绝大多数都是画家朋友借老舍活动的各种时机,诸如结婚、出国、过生日、过节时作为纪念礼品赠送的,像桑子中的《大明湖》,傅抱石的《美人图》、《浓荫读书图》即例;少数是非常机遇下出少量钱资购得,如许地山转赠的齐白石《雏鸡图》、李可染的《耕牛图》等。还有由老舍命题请白石老人照题画的《蛙声山泉》、《凄迷灯火》等两组八幅命题画,都是有钱也无法购得的稀世珍品。(二)“积藏”不以经济升值为目的,藏品的艺术质量等级有差别,但每幅画所蕴含的“友谊的价值”分量都同样的重,许多藏品都有来历故事,主人欣赏时常常重温画外之情与景的人文内容,增加了画作的珍贵度与含金量。如由许地山转赠的齐白石《雏鸡图》,颜伯龙的《牧豕图》,桑子中的油画《大明湖》,关松坪转赠清末画家松小梦的一小幅山水画,以及北师校长方还于1932年去世前不久书赠的对联等等,对老舍来说都是字画外友谊不亚于字画本身价值的例子。(三)老舍积藏的字画除个别藏品外都不长时间悬挂,也不集中展示,但绝不秘藏,不“私有”,而是有“美”与友人共享。在他的客厅或书房里,每每朋友到访,他会从书案里、磁缸里一轴一轴取出展示赏鉴,恰如曾在老舍身边工作的王松声所说:“等于让你看了一个小小的流动画展”7。
  老舍一生究竟积藏了多少幅书画作品,已经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了。以他对绘画的长久喜爱,他的名望和社会关系,他的积藏肯定比一般文化人士多得多,应当是有相当数量和价值不菲的一笔精神财富,要知道件件都是现代名家的孤本真品啊!但是,这些画作一大部分都在两次浩劫中损失掉了。最惨的一次是抗战爆发,老舍由济南南下,隔年家属北上,“书籍、字画,全打了箱,存在齐大图书馆里”8,结果除齐白石那幅《雏鸡图》因得特别关照保存下来外,其余皆随济南陷落荡然无存。这里包括老舍从欧洲带回及山东七年积藏的全部书画作品,有他始终念念不忘的老校长方还去世前书赠的那副对联:“四世传经是谓通德,一门训善惟以永年”。第二次浩劫是“文革”,抗战时期及40年代至解放后,老舍又继续积藏了相当数量的书画文物。劫后余生,一批画作有幸被大部分保存下来。无法挽回的是,他积藏的一、二百件由众多名伶画家题辞签署的艺术折扇全部散失掉了。
  遭第一次浩劫后老舍曾说,全部家产荡尽,最使他“连日感到不快者”就是“历年所积藏的一些字画”9的丢失。是啊,这些书画的作者、赠者,有的云散难以再见,有的如方还、关松坪等赠作品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那么绝版原画作品的丢失,就不但是艺术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是对老舍重情谊、珍爱艺术心灵的巨大打击,他怎能不痛心呢?

三、老舍的观画感——画论

  老舍没有关于绘画的系统理论专著,其评画论画主要是以观画感及画集序言的形式与读者交流。老舍教过文学概论,并印刷过讲义,但他对理论实在不感兴趣,所以他对文学大多只对自己的创作发表创作感想和经验,很少评论别人,给别人出集子作序也寥寥无几。但对绘画则情有独钟,有画展闻讯必看,看后必有感想发表;画界友人请为画集作序、画刊作发刊词,“他慨然应允”10。尽管老舍在多篇文章中说自己是“外行”、“不懂绘事”,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恳切而中肯的评论,仍不能不叫人佩服他睿智慧眼和对画作的深刻理解。从画家桑子中对老舍的回忆可知,他不但把请到老舍为他创办《海岱画刊》作发刊词,为他出版画集作序引以为荣,而且十分认可老舍对他画作的指评,他的回忆文章引述了老舍的评论话语。比照一些术语满天飞和八股气浓又总带些阿谀味的画论文章,老舍的观画感实在是独具特色的、少有的引领读者观画赏美的理论指导。老舍的观画感或画集序文涉及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这里仅就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其一,关于老舍的画论文字。
  若就某些惯作皇皇大论的人看来,老舍的这些谈画小文会被视为“零碎”,缺少理论系统,不以为然。其实,理论的本质在于应用,谈到理论文学,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或浅入而故作高深唬人都不是好文章,它达不到应得的效果;只有深入浅出,以极简约浅易文字达到与读者交流的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老舍的观画感正属这类论画经典。它篇幅短小,少者三五百字,长者不过千把字、两千多字,感发笔到,笔到意显,语语中的,不枝不蔓,恰到好处,拒绝使用那些用烂了的术语叫人看不明抓不住。它看似少理论色彩,实则有血有肉,观点鲜明,理论的阐释也极为深刻。让我们以《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一文为例作一说明。这篇文章全文仅两千字多一点,不但极精要准确地概括了当代两位杰出的书画家为人为书为画的成就特点,而且简直称得上是一篇对中国40年代书画研究的杰作,其内容含量之丰厚、对评述对象理解之深和把握之准,令一些平庸的长论甚或专著相形见绌。文章用不过三百字高度精当地评述了郭老的人格、书法后,又从直击搏抱石的国画起笔,把赵望云、丰子恺、关山月、林风眠、谢趣生等同时代有代表性的画家全拉出来论列比较一番,用极其简括的话语,不但精确点评了各家的特点、优势,而且恳切指出各家的弱项软肋。老舍先生确实是站在时代的高点上,从对诸位有代表性的画家比照中导出中国画的出路何在和创新前进的关键何在的结论,有据有理有情,言简意赅,新颖、独到、深刻,借用老舍评断桑子中画的一句话,真是“厉害得可怕,雄悍得可怕”11,厚重得可怕。没有广博的对书画的理论知识,没有一双穿透力极强的读画慧眼,没有对同时代书画界及画家们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观察研究,没有对中国画的一腔热情,绝写不出这样既扎实又富理性色彩和充满激情的“捧词”——炉火纯青的书画论作。其实老舍的许多文章,包括他的观画感,都是在看似随意的行文话语中,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深刻的理论题旨,它超越了干涩一、二、三的八股论列式,这是老舍理论文章的风格和他的优长。
  其二,关于老舍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老舍曾说:“活的文学,以生命为根,真做实干,开着爱美之花。”12这句话与其说是对文学精义的概括,不如说是老舍审美观念的表现。美是一个既现实又神秘、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在各种艺术门类中,绘画似乎与美的距离更直接更近些。老舍爱书画与爱美分不开。一幅好画,当它映入眼帘的时候,首先带给人的是欣悦,是美。那么什么样的画才是美的?或者一幅能带给人欣悦与启迪的画作来自何方?在老舍的观画感里容易得到答案。正如上面引述的老舍论文学那句话所揭示的,绘画这枝美丽之花的绽放,其根在生命,其干在真实,即真实的社会人生、真实的自然景观,才使绘画永生。
  叶圣陶在评及画竹的画家取材时指出有两派,一派是上莫干山实地观竹,然后“胸有成竹”,描绘在纸上;一派则是从文字中或郑板桥画里找到竹来画。叶圣陶高度赞赏莫干山画竹派,而摒弃仿估取材的作法13。老舍的观画感读画记一再明确显出的是他也属于莫干山画竹派。他认为,真正美的、能感动人、愉悦人的好画,都离不开时代人生,都是社会人生或大自然景观融会了画家的顿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直到解放以后,老舍始终态度鲜明地鼓励和推动画家们走向社会,走入民间,走向大自然,广览祖国山川美景,以获得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景象。请看老舍为桑子中画集作的序文,开篇第一句话便是“这本画集的作品不是温室里烘养出来的花草,是与自然为友的结果。”至文末,老舍又热情鼓励画家远行写生。广览才能更多获得客观形象,由客观映象方才能引发灵感顿悟,景观与顿悟交融具象化,形成创作,恰如老舍评桑子中画所说,“一色一形一木一石在自然中的意义与在画家眼中的价值与了解都在这里”——带给人美感愉悦的美丽图画。老舍高度赞扬桑子中画的“深厚”,称赞他“捉到真实,而不被真实将他拴在地上”,都是肯定画家走向大自然追求真实的努力。
  你再看抗战时期老舍为冯玉祥泰山石刻拓片出版写的序14,开篇几乎用了全文一半的篇幅大大嘲讽了历代都有一些人把“艺术只当一种玩艺儿”,只顾“潇洒出尘”,脱离现实,背离最广大人民只为少数人享用的不良倾向。另一半则盛赞冯玉祥作诗刻文替百姓说话,画家赵望云“抓住民间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之间”的可贵努力,老舍的提倡旨归十分鲜明。还有,老舍肯定李可染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更称赞他“敢于描画真景,给山水画开辟了新的途径”15的努力。肯定赵望云历经十年探索,做到了脱开江上渔叟、山中隐士,而把现代人放到山水画里的“很大的成绩”。肯定邵恒秋和许多新老画家敢于“抓住了现实”16,勇于采取以前不敢想的现实题材,促进中国画“现代化”的探讨。为鼓励画家深入时代生活,他甚至还在话剧《归去来兮》中塑造了以画为生命的老画家吕千秋由追求纯艺术,而终于走向抗日前线画英雄的形象。总之,老舍热爱时人画作,他强调绘画的愉悦功能,同时又揭示和强调,画山水的要广览祖国山川秀景,画人物的要广泛深入时代生活、民间社会去观察体验,尤其是新时代的画家,更应从日新月异的现实变化中取材和获得灵感,以使画作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美的理念随时代在改变,老舍说空山不见人并非绝对的美。绘画美源自自然,活力来自真实生活和生命,好作品永远在自然、人生与画家心灵的交汇交融中产生,这就是老舍审美观念的最基本之点。
  其三,老舍对中国画革新发展充满期待。
  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高峰迭出,后来摹仿者甚众,要求变革者呼声也很高。老舍深懂死水终究会发臭,过熟的文化会走向反面,绘画亦然。老舍深受传统熏染,又走出国门,他的读画眼界正如他读文学的眼界一样开阔。他长期关注古今中外各种形式、各种门类流派和众多民族的绘画艺术,最多也是最爱的还是中国画。他很推崇西洋画的画法技巧,但他也明确表示,不管技术上如何讲究,永不喜看“河漂子”式的“光身的胖女人”画17。从他给齐白石老人出题索画的题目“蛙声十里出山泉”、“芭蕉叶卷抱秋花”、“凄迷灯火更宜秋”、“几树寒梅映雪红”等看,老舍更喜欢更钟爱有意境的画,实际上他对中国山水画、人物画、禽鸟花卉画等都很喜爱。
  叶圣陶在评述刘海粟画论时曾明确表示,他对某些人以“仿石谷”等为荣的鄙弃,老舍也不例外。他的观画感里也曾把某些绘画者只是把山水在构图上搬来挪去的作法讥为绘画“八股”。“中国的山水,一看便看出是画家在那儿作八股,弄些个起承转合,结果还是那一套。”山峰松林夹一水,改一下把水置于左边,或变更为右边,这绝不是创造。老舍说“给山峰与瀑布搬搬家就算一张新画”,这是画家“懒惰,只从画谱与古人作品中取稿”。那些公然在画幅上题上“仿王石谷,或拟大涤子法等等”,甚至“画家竟以此自夸”,就更令人对中国山水画的前途“大为可虑”18。
  摹仿照搬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画要发展必须革新,画家必须树立自己的风格,要勇于创造新风格的新中国画,这是老舍一再表明的观点。他说,他“喜欢一切艺术上的改造与创新,因为保守便是停滞,而停滞便引来疾病。”19那么中国画的出路何在呢?这是老舍关注中国画的真正落脚点,或者说目的。
  老舍认为,中国画要发展要获得新生命,基础在于画家置身时代生活,从时代生活和祖国的山川秀景中抓取题材和灵感。说到绘画本身,老舍认为中国画发展的途径有两条:“凡是有意改进中国绘画的都应当第一去把握到中国画的笔力,有此笔力,中国画才能永远与众不同,在全世界的绘画中保持住她独有的优越与崇高;第二,去下番工夫学西洋画。有了中国画的笔力,和西洋画的基本技巧,我们才真能创造现时代的中国艺术。”20十分清楚,老舍认为,要发展中国画,必须在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基础上,融会西洋画的优长,亦即走以我为主,中西结合的路,经过众多画家之手,把“固有的与外来的东西细细揉弄,揉成个圆圆的珠子来”。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保留什么旧的,采用什么新的,”“假若他们能把莎士比亚与元曲揉在一处,也许成为不十分难看的东西。不幸,他们把小五义与侦探小说拉在一处,恐怕就糟心了。”21
  那么,什么是应当继承的中国画传统的精髓?老舍精妙地概括为“笔力”,一种像顾恺之“烈女图”所显现出来的强悍的“画得硬”的“笔力”——“艺术的一种根本力量”和原动力。他说:“真正的中国画,是每一笔都够我们看好大半天的。”老舍认为,现代画家中傅抱石是继承了中国画这种“笔力”传统的代表,说他的画每一幅都是“一首诗”,他的“笔力”是每一个有志于中国画改革发展的画家都应当具备的。“有此笔力,方才有了美的马达,腾空潜水无往不胜矣。”22其实,老舍还在早于此论的两年前也肯定过傅抱石的传统画笔墨精髓的优点:“国画以善用笔墨为主,笔坚墨晕,体韵双妙,得为上品。近代画家,独抱石能之。”23老舍在特别赞赏傅抱石“笔力”优势的同时,坦诚指出赵望云、丰子恺、关山月、谢趣生等画家朋友在这方面不同程度的欠缺,语中无不满含激情、希望和爱意,可见老舍用心全在对中国画的改革发展和未来充满期待。

四、老舍影响了一代画人

  不错,老舍不是画家,也不是收藏家,甚至也难称得上绘画理论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影响了一代中国画人。他对绘画终生酷爱,看过那么多画展和古今中外名画,交了那么多各种风格的画界朋友,直接在私人场合或公开点评过几十位现代时人画作,试问,在现代中国文艺圈内,包括绘画界的艺术家们,还能再找到第二人吗?
  老舍对中国现代画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老舍以他柔而刚的性格和高修养的文化品格吸引着众多画人。画家们无不以能交上这样一位真诚朋友而感到荣幸。二是生活的。远在抗战时期,老舍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管家时就曾为许多穷困多病的艺术家不辞辛劳呼吁、奔波、相助;建国初始一些老画家方面不明、生活陷于困顿时,老舍又尽其可能特加关照,致使“许多老画家非常感动,认为送来的不仅是一点薄仪,而是党和人民政府的温暖!在这股温暖的巨流中,画家们不断的学习改造,改进和提高创作技巧,使古老的中国画出现了新面貌。”24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舍影响于一代画人的,是他对绘画的真知卓见和独到、深刻、行之有效的指点批评。
  老舍对于多个画科都有过专门精辟评论,如关于漫画、中国版画、连环图画,当然更多的还是对中国画,包括无论是古典的或现代的,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禽鸟花卉画,或油画水彩等等。
  老舍指名道姓对几十位画家做过评论,最多的是对傅抱石、李可染、齐白石等人。他不但对画界有宏观把握综论,而且对每个人的特长和风格都能十分精当点出,这恐怕就是令那么多画家都把老舍当成真正朋友而亲近他的主要原因。例如,他评齐白石是“变而不幻,新而不怪”25。齐大师的“功绩不是在画了鱼、虾、螃蟹,而是在于他画出了前无古人的鱼、虾、螃蟹!”26他评傅抱石的画真正继承了中国画的“笔力”“这是真正的中国画”,“每一张都是诗”“他已经完全把握住中国画特有的技巧,所以他敢放笔泼墨,用最高的技巧遮盖住技巧”。27他说李可染的国画能“温故知新”,“在理法上兼中西之长,信笔写来都能左右逢源”。28他说邵恒秋“写画山水,取眼前实景,弗拘古人成法,运笔设图咸多创造”,“他的人物,据我看,胜于山水”。29他说丰子恺的画“永远会抓到很好的题旨……不落俗套”,但用墨“没有深浅”,“失去了做画的线条之美”30。他说关山月用笔“非常的泼辣”,可他“能奔放,而不能敛。‘敛’才是以表现力量”31。他说林风眠的画是“真正的西洋画”32,而关良、李平、赵契云、关山月四人的画“都是既非中国画,也非西洋画。我管它们叫作新中国画”33,因为他们顺乎世界潮流,正在走中西结合的路子。他赞赏赵望云对新山水画的努力,但也指出他缺少中国画特有的“笔力”。他称赞桑子中的“深厚”,肯定关友声山水画的真正功夫、才力与见识,也十分赏识山水花鸟画家惠孝同、林冠明、王雪涛、娄师白等人“各有各的立意,各有各的风格”,“都有强烈的时代感与生活气息”的新国画。他说惠孝同“一向以清丽秀润见称于世”34,对于周元亮打破旧山水画框框 、费尽心血“如何把新人新事与传统的山水境界统一起来”的努力,也给予高度肯定35。他说王绍洛山水的油画“喜欢用鲜明的色彩”,“他是宜于画春夏景物”,“他能画得干净而活泼”36。他称赏于非闇“特精绘事,尤精于花卉翎毛”37等等,无须再多列举,这些指评显然不是一个绘画“外行”说得出来的。老舍对他的指评对象(许多都是他的画界朋友)无不有着深刻理解,而这些画家又都是同时代画界的骨干、精英、领军人物;他们景仰老舍的为人品格,或当面或通过文字接受老舍对画品的批评。
  可毫不夸张地说,老舍对一代中国画人的影响是直接的,又是潜移默化的,不可小觑。

  (本文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1 老舍:《假如我有那么一箱子画》,《老舍全集》第15卷,第4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老舍:《看画》,《老舍全集》第17卷,第8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4 王松声:《老舍在北京市文联》,胡絜青、舒乙编《老舍和朋友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 老舍:《假如我有那么一箱子画》,《老舍全集》第15卷,第4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老舍:《“四大皆空”》,《老舍全集》第14卷,第3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王松声:《老舍在北京市文联》,胡絜青、舒乙编《老舍和朋友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8 老舍:《“四大皆空”》,《老舍全集》第14卷,第3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老舍:《“四大皆空”》,《老舍全集》第14卷,第3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 桑子中:《我记忆中的朋友老舍先生》,胡絜青、舒乙编《老舍和朋友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 老舍:《〈桑子中画集〉序》,《老舍序跋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2 老舍:《论创作》,《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 老舍:《〈刘海粟艺术文选〉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14 老舍:《老舍序跋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15 老舍:《首先做一个社会主义的人》,《老舍全集》第14卷,第70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 老舍:《邵恒秋先生画展》,《老舍全集》第17卷第1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 老舍:《观画记》,《老舍全集》第15卷第290-29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 老舍:《观画》,《老舍全集》第17卷,第5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20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21 老舍:《观画偶感》,《老舍全集》第17卷,第51-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23 老舍:《傅抱石赠赵清阁〈著书图〉题词》,高天星等《赵清阁文艺生活年谱》。
  24 王松声:《老舍在北京市文联》,胡絜青、舒乙编《老舍和朋友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5 老舍:《白石夫子千古》,《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 老舍:《首先做一个社会主义的人》,《老舍全集》第14卷,第70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 老舍:《读画小记》,《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 老舍.《入城》,《老舍全集》第15卷,第4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 老舍:《邵恒秋先生画展》,《老舍全集》第17卷第1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31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32 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云南日报》1945年1月6日。
  33 老舍:《观画偶感》,《老舍全集》第17卷,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 老舍:《看迎春画展》,《老舍全集》第18卷,第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 老舍:《观画短记》,《老舍全集》第18卷,第108-1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 老舍:《观画记》,《老舍全集》第15卷第2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 老舍:《观画短记》,《老舍全集》第18卷,第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下一篇:老舍与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