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论老舍的幽默
发表时间:2024-07-03     阅读次数:     字体:【


论老舍的幽默

--------------------------------------------------------------------------------

作者:王兵 来源:南山中学教育网20060217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4日 www.laoshexue.com

  在老舍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之处是他的幽默艺术。幽默在他的整个创作之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切因此而获得蓬勃的生机。幽默还往往是老舍创作所特有的情趣,给人以愉悦和美感的享受。然而,也正是在幽默的问题上,老舍遭到包括鲁迅、茅盾在内的最为广泛和最为持久的不满和责难。如何认识老舍的幽默?本文试图从老舍的幽默观、幽默的主客体方面——老舍选择幽默的原因、以及老舍幽默的形态及特征出发,阐述老舍的幽默艺术。

  一、老舍的幽默观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1)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2)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
  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老舍反复强调发现不和谐点对于幽默文学的重要性。他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于是,我们在《骆驼祥子》中,看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祥子以最大的代价和最低的条件求生存而不能,他不仅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悲剧命运。在《离婚》中,我们看到了老李想离婚而不可得的矛盾,追求“诗意”的破灭,甚至连张大哥所自豪的因循保守的庸常人生都无法维系的深刻内蕴。同时,从文化批判视野下的市民世界里,老舍展示了老派市民的苟安守旧的精神病态、新派市民的浅薄无聊等,在种种矛盾与对照之中,他“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3)在老舍看来,“矛盾与对照为招笑之源”。(4)
  然而,老舍是悲观的,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朱自清就曾评价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都有一个严肃的悲惨的收场。(5)他的代表作(6)中都有悲剧的因素,或者通篇都是悲剧,他擅长用笑来讲哭的故事。即使在象《开市大吉》这样闹剧般引人捧腹的短篇中,我们看到江湖医生不择手段地欺骗,一些病人却心甘情愿接受所谓的治疗,双方都把生命视为儿戏。但在热闹有趣的情节背后,蕴涵着贪婪和愚昧正在杀人的悲剧因素,更在于看不到任何改变这些状况的可能性,热中透出彻骨的冷来。可见,我们通常从老舍的创作中读到轻松和自如,是将一种普遍性的焦灼经作家个性的筛选后而形成的,拨开貌似轻松的面纱,我们看到老舍面对江山的倾危、人民的苦难、人生的无奈露出的苦笑。老舍并不否认这一点,“您看我挺爱笑不是?因为我悲观”,(7)“幽默的人只会悲观,因为他最后领悟的是人生的矛盾”,(8)这是老舍幽默论的又一主要论点。“我们细心‘看’事物,总可以发现些缺欠可笑之处;乃至钉着坑儿去咂摸,便要悲观了”。(9)在他看来,不只他个人如此,而且幽默与悲观之间存在普遍的内在联系,他把幽默视为悲观的产物,是作家对人生矛盾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采取的一种写作态度。所以在老舍的作品中,悲观绝望的色彩最为深厚,他的幽默始终抹不掉苦涩辛酸的味道,不论如何逗笑,实际上却很沉重,这是他的幽默的一大特色。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10)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11)这种同情是对人世错讹的悲悯,是对“无害的弱点” (12)的原谅。老舍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正如老舍夫人所说:“老舍的幽默包含着同情,种种灾难在人们身上流下各种各样的缺陷,用不着再使劲一针见血”。(13)用舒乙先生的观点这就是一种穷人的幽默。因为老舍的作品还原了一种穷人的空间,将那里的衣食、谈笑、对白等昏暗的苦涩人生,无奈地艺术化了。如《骆驼祥子》写洋车夫的穷苦生活,在微茫里透着苦乐。他笔下的旗人世界,在严肃的批判、幽默的描述的表层底下,还交织着同情、玩味、慨叹等别样的滋味和情调。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二、老舍幽默的形态及特征

  幽默是笑的艺术,生活中并不缺乏可供幽默的佐料,当老舍打趣、针砭的人和事,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反照时,此时,老舍的幽默是轻松的,俏皮的,也是智慧的。他幽默的一切人和物事,有许多今天仍在生活中徜徉。如在《考而不死是为神》中考生面对考试的窘迫状态,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反思。《有了小孩以后》等文章描写生活,引人捧腹,真实而有趣味。他写景中含有幽默,写人更富有情趣。如在《离婚》中,描写老李嫌弃乡下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象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事事特别小心,结果显得更慌张。接别人倒上的茶,“好象只为洒人家一身茶,而且烫了自己的手。赶紧掏出手绢给人家擦抹,好顺手碰人家鼻子一下”。带着老婆、儿女逛东安市场,他会顾虑拉洋车的讪笑,忽而又充好汉任什么都不怕了,忽而又看见别人带了“高跟鞋,肉色丝袜,大红嘴唇,黑长眉”的女子,而自惭形秽,脸红了,种种的矛盾,真令人可笑。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这里的幽默所产生的笑是一种轻松的、俏皮的笑,而象这样的描述:“介绍婚姻是创造,消灭离婚是艺术批评”。(14)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老舍在创作早期运用这种轻松的幽默在度的把握上有欠火候。当过度地运用重复和夸张手法时,“显然是专在字面上用工夫,所以往往有些油腔滑调”。(15)老舍曾批评狄更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全有一种固定的习惯与口头语”,(16)这种表现手法“容易流于肤浅,有时还显着讨厌”。(17)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由于幽默的过度,人物形象的塑造,逗笑的成分过多,和成熟作品相比尚有差距。但自《离婚》之后,老舍的幽默趋于成熟。幽默中逗笑的成分逐渐减弱,而笑中的智慧逐渐上升。
  幽默在许多情况下,和讽刺是一个根上开出的两朵花,一个带刺,一个带笑。老舍是以机智而轻松的笑去窥视和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的。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幽默家,他的幽默中有讽刺,但不是毒辣的讽刺,他把讽刺和幽默结合起来使用。便有了“宽厚”而不“赶尽杀绝”的特点。(18)
  当老舍运用含有讽刺的幽默进行反面人物刻画时,显得如此丰富多彩,他善于运用一些漫画式的形象勾勒,如在《四世同堂》中,将冠晓荷比拟为“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一个华丽光滑的玻璃珠儿”。形容瑞丰太太,“猛一看,她好像一个啤酒桶”,将干枯的瑞丰和丰满的太太叫做“刚柔相济”。也善于以对话的形式,三言两语,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人物的丑态。在《茶馆》中,人物对话的讽刺效应,达到至高境地。几句“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伺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就活脱地勾勒出唐铁嘴的无耻嘴脸。这自然够幽默,但在逗笑之外,我们能想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拿走中国人的钱,更在于麻木了中国人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唐铁嘴又是一个麻木、无耻的受害者。可见,老舍作品中对人物的讽刺,善于把幽默与更深的喻意结合起来。例如,在描写大赤包当上妓女检查所所长的声威时,仅用“连呼吸的声音也好象经由扩音机出来的”,“放炮似的咳嗽一两声”,就能使喧嚣的妓女们肃静下来,感到疲倦时,“放一声像空袭警报似的哈欠”,即可“教客人们鞠躬告退”。(《四世同堂》第37章)这寥寥数句,便把这个女汉奸的狐假虎威和装腔作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看似调侃式的叙述中,包含着作者对民族败类的蔑视、鄙夷和贬责。在老舍的短篇小说中,也多有包含讽刺的幽默,如《马裤先生》虽然篇幅短小,然而在漫画式的讽刺之下,人物的刚愎自用,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无聊丑态,跃然纸上。在笑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悲愤。他在笑骂中嘲弄旧物,鞭笞丑类,形形色色的民族败类、官僚政客、市侩、地痞流氓、洋奴、泼妇……,都在他那幽默而辛辣的嘲笑中,赤裸裸地露出肮脏的灵魂。可见,在讽刺的背后,是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
  当老舍运用含有讽刺的幽默于小人物时,他的态度是宽厚温和的,善意地加以奚落。如《离婚》中,老李追求他的“诗意”,对隔壁的马少奶奶有潜意识的追求,而马少奶奶丈夫突然归来时,老李盼着听到吵架声,一夜过去,他们夫妻并未争吵,而是和好如初,这种反转宣告老李追求“诗意”的失败。小说也讽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在遭到不幸时张大哥竟至无所作为,只能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里的讽刺是宽厚的,作品以丁二爷杀小赵而解决危机,不仅反映出传统的小市民理想,也显示出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而对于普通百姓自身的弱点,老舍往往在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加以善意的奚落。如在《四世同堂》中,祁老人让家人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抵御日寇的侵略铁蹄,常二爷将血汗钱攥在手里以逃避日本兵的搜查等等。这些愚朴简单并被事实证明无济于事的措施以及反映出的幼稚可笑与严酷的环境是如此不协调,让人在忍俊不禁之时,又引起深思。
  鲁迅在评价《儒林外史》的主体风格时,说过“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中国小说史略》)这是指写忧戚之事尚能诙谐,运讽刺之语言语不甚激烈,软中带硬。这种风格颇似老舍,老舍写辛酸常伴诙谐,用讽刺常带幽默。他对世事的艰难咂摸得很透,心中的苦楚常以带笑的方式吐出来。他用善意的批评,温和的规劝对待他所同情的对象,创造出同情的笑、含泪的笑的特殊美感,隐现着老舍那副带泪的面孔。如在散文《抬头见喜》一文中,从中秋的愁醉写到少时新春的惨淡,凄凉。中间穿插着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和“王羲之是在我家里”这样的喜剧细节,而当结尾的“抬头见喜”幻境出现时,伤感悲郁的气氛却达到高潮。在全文的布局上,“抬头见喜”意象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浑成。这种温和的混合着辛酸悲郁的幽默是老舍很长一段时期的主体状态。如在中篇《我这一辈子》里,写巡警衣食的窘迫,“最可怜、最可笑的是我们既吃不饱,还得拿着劲儿,站在街上得象个样子!要饭的花子有时不饿也弯着腰,假装饿了三天三夜;反之,巡警不饱也得鼓起肚皮,假装刚吃完三大碗鸡丝面似的”。短篇《柳家大院》中,形容王家小媳妇“长得象搁陈了的窝窝头,一脑袋黄毛,永远不乐,一挨揍就哭,还是不短挨揍”。在这里的幽默,笑容的背后,蕴含辛酸,读后让人产生难受的感觉。这种含泪的笑,蕴含辛酸的幽默,是足以作为老舍艺术个性的标记的。在《正红旗下》,写母亲领回了银子,回家“制造预算”的一段描写,最为传神。写母亲将还帐的钱和过日子的钱分成左右两堆,在思考中,手心出汗,乃至鬓角出汗,写得真实而辛酸,在文字中,老舍用“鸡爪图案”,“制造预算”,“多给灶王爷磕几个头”等描写,如同在苦中加一点糖,显得更为苦涩。这是用悲泪笑洒的方式道出心中的辛酸,真可谓笑中有泪,笑中有愁。
  当老舍“返归幽默” (19)时,他的作品中的幽默“不是由文字硬挤出来的”笑,而是“出于事实本身的可笑”。(20)此时,幽默成为加深作品悲剧色彩的润滑剂。在他的圆熟之作《正红旗下》,这种出于事实本身的幽默俯拾即是。如小说中的“大姐夫”父子,大姐公公正翁是个不习武的“武官”,大姐夫多甫是个“不会骑马的骁骑校”。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使小罐小铲、咳嗽与发笑都含有高度的艺术性”,这种死水式的生活在作家的笔下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字里行间隐含着讽刺与批判的锋芒。如定大爷对付牛牧师时,在邀请他的同时邀请了两个翰林、一僧一道、两个喇嘛,故意以各种规矩和讲究让牛牧师叨陪末座以给他难堪,这种心理在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之下显得特别自欺欺人,特别可笑,从而构成一种事实中的幽默。《离婚》中写张大哥事事搞折衷,在给人办喜事时,为了既跟上潮流又不丢掉旧习,居然发明了在迎娶新娘的彩车里放上一顶小轿。在悲剧色彩更为浓厚的《骆驼祥子》中,也常常穿插一些生活场面的描写,使悲剧中闪现出幽默的灵光。如对吝啬而善骂人的杨家,把蛮悍的张妈“收作了亲军”的描写,写祥子被杨家太太捉弄给她抱娃娃,一个粗壮的汉子,平生第一次抱娃娃,处境极为难堪的描写,还有作品中以骂为亲切,塞上枕头,声称自己怀孕的虎妞式恋爱的描写,都是这一类文字。他的幽默,建立在对生活的真知灼见的基础之上,由于对旧社会阶级压迫的深刻理解,对洋车夫的生活了如指掌,对平时和战时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在该文中,老舍还为我们描画了一副幽默、生动的“腿脚买卖”图:阔人有腿不能走路,“因为腿脚被钱赘的太沉重”,穷哥儿们为生活所迫,却要出卖自己的腿脚为别人走路,“在这个时候,专卖手脚的哥儿们的手和脚就一律贵起来”。老舍用幽默的语言,揭示了充满阶级矛盾的社会现实。这不仅是老舍幽默中的最高境界,更是溶进了老舍本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就更沉沦的堕落一层,这种追求而不可得的深刻矛盾,反映出老舍当时想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的追求与追求无法实现的矛盾。综观老舍的人生旅程,老舍把生命交付给文学,又曾为国家至上的信仰把文学交付给政治,而当权力话语扼杀了作家的灵魂,扭曲了他的才情,他留给世人的,是那《正红旗下》一个灿烂的开头和无穷的遗憾。而一代文豪竟以快板《陈各庄上养猪多》结束自己的文字生涯,一个以国家至上的信仰为人生追求的爱国者,以自沉于太平湖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事实的反讽,如果是出于事实本身的幽默的话,又是何其沉重,何其辛酸!
  上述从轻松俏皮的幽默,含有讽刺的幽默,蕴含辛酸的幽默,出于事实本身的幽默几个方面对老舍的幽默形态作出区分。在嬉笑唾骂的笔墨背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他的幽默中充满着辛辣的讽刺,也浸透了辛酸的眼泪,既流露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幽默的形态较为单纯,多为喜剧性,讽刺性的幽默。而且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在《离婚》前后,他看到了在卑微可笑的市民人物精神弱点中的深刻的悲剧性,而技巧地、有所控制地写出来,幽默风格趋于成熟。表现为追求幽默的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追求深刻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产生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悲喜交融的艺术效果。幽默的形态更多的表现为几种幽默的混成,这是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是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三、老舍幽默形成的原因

  舒乙先生曾用五句话将老舍和其他作家区别开来,分别是:“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十年在国外”,“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这是理解老舍的五把钥匙。(21)老舍先生出生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满族家庭中,幼年丧父,生活贫苦,这个出生背景使他在现代中国作家中,占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他的语言,他掌握的文艺方式,他所取得的现实主义成就都和这个独特的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这当然也包括了他独特的幽默艺术。
  幽默,是北京地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北京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一方面,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受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影响,比别处更为深广,另一方面,作为首都,生活变化之大、之快、之深,又是别处无法比拟的。历史给予北京人深重的传统包袱,又不时地给予他们最先进的文明。这种矛盾的情况,使北京人有较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面对生活的灾难、不幸,在玩世不恭中自得其乐,看破红尘中超然物外。这些形成了北京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正如老舍所说:“北平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了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落真的眼泪。”(22)老舍曾多次提到他的幽默感的由来。他说:“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母亲的影响。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不赶尽杀绝。” (23)自幼贫穷,使他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坚辛与世态的炎凉。从社会底层打量世界,更能看到其中的黑暗与不公,包括可笑与矛盾。“碰的钉子就特别的多,就成了中年人的样子”,(24)“看透”了一切,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在开始创作之前,他比实际年龄更早地进入“中年人” (25)阶段,对生活已经抱有“笑的哲人”的态度,形成“和颜悦色,心宽气朗”,“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了。(26)
  老舍是满族人,隶属于正红旗。满族入主中国,定都北京的二百多年里,在普遍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熏陶的同时,也留下本民族的鲜明印记。他们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气度雍容,举止闲雅,而且谦和豁达,随遇而安。兴趣广泛,掌握许多细小精巧的技艺。这种特长,到老舍这一代,仍不失为一种优势,使他在穷苦中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精致的追求。孩童时下层旗人机智俏皮的骂世习性的熏陶,少年时在梨园茶肆受到自相声到闹剧的民间幽默艺术的浸染,对成为作家的老舍帮助极大。老舍不仅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兴趣与爱好多达十几种之多,而且是文坛的多面手,尝试过多种体裁,这和他的旗人身份有密切的关联。在生活中,他讲究整洁,终其一生。他对民间传统的文学艺术熟悉并热爱,热衷于写戏剧和曲艺,将多种文艺形式轻而易举地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如在散文《有钱最好》中,这样的描写:“搬一回家,要安一回灯,挂一回帘子,洋房吗。搬一回家,要到公司报一回灯,报一回水,洋派吗。搬一回家,要损失一些东西,损失一些钱,洋罪吗”。这明显是相声中“抖包袱”的传统手法。《茶馆》中的许多台词,像“别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我就是忘了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可以非常便当地放在生活对话中,成为现代语言最机智、最有趣的点缀。
  老舍成长于乡土性的北京市民社会文化环境中,精神上不可免地浸染了近现代旗人礼俗文化的哀歌色彩,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给了他现代的眼光。20年代和40年代的两个后半期,他又两度身历英美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对东西方文化获得了较深的体验和整体的比较,生活经历使老舍站在两根坐标的交汇点上,纵坐标是民族传统文化,横坐标是近代世界文明。老舍阅读了从希腊的悲剧喜剧、罗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一直到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小说的各个思潮作家的作品,回国以后他又读了他认为是世界伟大文艺中最伟大的俄国的小说。外国文学不仅吸引老舍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而且还扩大了他的文学视野,丰富了他的文学修养,使他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在欧美文学中,幽默文学是独树一帜的。狄更斯等作家对老舍的影响很大。他从狄更斯那里不仅学到说故事的艺术,同时也学到了幽默的本领。那种机智、俏皮的语言,夸张渲染的描写,轻松诙谐的幽默风格和表现手法,使他赞叹不已。特别是欧美幽默文学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幽默的笔调,表现严肃的社会问题以及在笑声中表达惩恶扬善的精神,与老舍的思想感情、性格心理一拍即合,引起他的强烈共鸣。在三十年代老舍教授文学概论与西方文学,接触到俄罗斯文学,受到了果戈理、契可夫的“含泪的笑”和讽刺艺术的影响,还有福楼拜、莫泊桑小说艺术的悲剧味。老舍对海员作家康拉德也颇为推崇,康拉德对海洋的神奇描写,使老舍认识到“海与康拉得是分不开的”,“一遇到海和在南洋的冒险,他便没有敌手”。(27)老舍受康拉德的影响,借鉴了作品的结构方法,学一些招数,使老舍在创作历程中,也找到了康拉德小说中的“海”和“在南洋的冒险”,那就是“北平”和“幽默”,我们可以说:“北平和幽默与老舍是分不开的 ”,“一遇到北平和幽默,他便没有敌手”。这些影响最终使他逐渐形成了在机智俏皮的语言、夸张渲染的描写、轻松诙谐的情调中浸透着严肃的批判与温馨的同情和幽默风格。使他成为站在惩罚的、战斗的笑与叫人容忍、给人逗趣解闷的幽默的交界线上,“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28) 的幽默文学的巨匠。
  老舍生于1899年,他和周恩来、郑振铎等现代著名人物同庚,可谓诞生在一个产生巨人的年代。历史发展到这个时期加快了脚步,从几千年相对平静的境地进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老舍有一篇近乎夫子自道的《何容何许人也》的文章,他这样剖析友人的心理:“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有这双重的苦味”。这也是隐藏在老舍笑容背后的悲观心理的真实写照。他是一个“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29)一岁半时,父亲死于八国联军的战火之中,苦境给了他一副瘦弱的身体,也给了他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勤劳务实的精神,形成了忧郁多思的精神气质。长期生活在穷人杂居的小胡同里,使他对城市贫民的生活极为熟悉,对他们的惨状有切身的体验,使他的笔下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同情。从小学校长到北郊劝学员,及至英伦经历,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他已经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洞察人情世故,形成了自身对世界的观察角度,“冷眼静观” ,(30)“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31)老舍最初的创作是以“讽刺的情调”和“轻松的文笔” (32)引起广泛关注的。所谓“讽刺的情调”是指对社会欠缺的揭示与暴露,而“轻松的文笔”,则是出于同情和宽谅的幽默的表现形态。他以《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为起点的幽默创作一直没有离开“找到笑料”与“看出缝子” (33)的运思方式。“找到笑料”即看的方式,就是怎样看,“看出缝子”即看的目标,就是看什么。作家持一种平和宽谅的人生态度,从事事之中看出可笑了,付诸文字,成就其幽默特色。然而在笑容背后,隐藏着悲观心理的真实写照,对国事无望之忧虑,对时代进退的焦灼,对人生虚妄的感慨,共同构成老舍创作的笑料,同时也是悲剧因子。这一点,老舍是同步于中国现代作家共有的对时代对人生的焦灼与绝望感的。有些作家,如鲁迅,面对绝望,选择了战斗加以反抗,老舍却是以幽默来化解与遮蔽它,选择了与绝望周旋而非抗争的另一种处世方式。正因为如此,这份幽默在大多数时期不为主流文坛所认可。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史,应当说,直到最后20年才为幽默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合适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这之前幽默文学的不发达是中国文学走进新文学阶段后背负的沉重历史宿命的一方面表现而已。
  鲁迅在1934年6月的一封书信中担心林语堂“如此下去,恐将与老舍半农,归于一丘”。(34) 从幽默既非国产,中国人也不是长于幽默的人民,而现在又实在是难以幽默的时候的角度,对当时文坛的幽默评价颇低。茅盾在四十年代回忆最初读到《赵子曰》时的感触:“从热烈的斗争生活中体验过来的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和《赵子曰》是有不少距离的”,“对于《赵子曰》作者对生活所取观察的角度,个人私意也不能尽同”。(35)清楚地表达了对作品的保留态度。但在幽默被当作异端而横遭非议的时候,老舍还是坚持自己写作中的幽默,他首先是个幽默的人,虽然他一度因为国家至上的信仰而放弃幽默,却总是最终“返归幽默”。并以《正红旗下》成为其幽默的顶峰,老舍的人生道路,“幽默了一辈子,却以悲剧告终”。(36)这似乎也象征着幽默在我国的发展必然充满了艰辛曲折。我们要注意到,老舍对文坛的各种争论是持旁观态度的,这种旁观态度也是幽默写作的一种心理态度。他观察表现市民社会的角度,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他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由于确定了一种冷静的生活与写作态度,老舍得以坚持自己所认为是对的,放弃自己所认为是错的,他从不跟着别人跑,所以他全部的优势和缺陷都是他自己的!相比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更长于理性的历史判断的作家,老舍无疑更多的具备情感上的真诚与感受上的敏锐,表现出不苟时尚的创作立场和创作个性。这些最终成就了老舍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也使1966年的老舍之死成为他冷静的、不苟时尚的生活态度的一个最为沉重的句号。
  综上所述,老舍独特的幽默形成于老舍独有的北平底层旗人的出身,忧郁多思的精神气质,这种出身与气质在外界刺激下得以强化,在中外文学(文化)环境下得以滋养,由于自身对世界的观察和敏锐的反应,不苟时尚的创作立场和个性,终于发展为老舍成熟恒定的幽默艺术。老舍自身从幽默的不和谐性质、悲观性质和同情性质几个方面对幽默文学进行了规定和探讨。在他的作品中,幽默的形态从较为单纯,逐渐发展为“通于深奥”,(37)呈现出复杂的审美状态。他孜孜不倦地耕耘于幽默的艺术领域,并以《离婚》、《正红旗下》等佳作,开拓提高了现代中国的幽默艺术,作出了至今仍然无人能够比拟的重要贡献。
  以上是对老舍幽默的一点粗浅的认识,粗俗鄙陋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注释:

  (1)、(9)、(26)、(37)老舍:《谈幽默》,《老舍散文》第285页,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2)、老舍:《谈幽默》,《老舍散文》第289页
  (3)、(33)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老牛破车》,转引自《世纪彷徨:老舍论》第23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老舍:《滑稽小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第491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32)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老舍研究资料》(下)第727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6)按舒乙先生的观点:老舍的代表作,一般公认为以下几种: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转引自舒乙:《五把钥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第150页,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7)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老舍散文》第22页
  (8)老舍:《“幽默”的危险》,《老舍散文》第303页
  (10)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老牛破车》,转引自《世纪彷徨:老舍论》第41页
  (11)、(23)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老牛破车》,转引自《世纪彷徨:老舍论》第15页
  (12)老舍:《滑稽小说》,《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第488页
  (13)胡絜青:《老舍的幽默》,转引自《中国现代六大家名作研究》第五章第281页,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老舍:《离婚》,《老舍选集》第一卷第24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老舍:《“幽默”的危险》,《老舍散文》第302页
  (16)、(17)老舍:《人物的描写》,《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第443页
  (18)转引自《中国现代六大家名作研究》第五章第279页
  (19)老舍:《我怎样写〈离婚〉》,《老牛破车》
  (20)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老牛破车》
  (21)舒乙:《五把钥匙》,《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第149页
  (22)老舍:《四世同堂》 第25章第28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24)、(25)老舍:《我怎样写〈赵子曰〉》,《老牛破车》
  (27)老舍:《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和人格的创造者——我最爱的作家——康拉得》,转引自赫长海:《老舍与外国文学》,《老舍研究资料》(下)第1000页
  (28)、(31)老舍:《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老牛破车》
  (29)、(30)老舍:《何容何许人也》,《老舍散文》第39页
  (34)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6月18日)》,转引自樊骏《认识老舍》,《走近老舍》第6页,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35)茅盾:《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转引同(34)注。
  (36)舒乙:《老舍的幽默小说》,《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第373页

  参考文献:

  1、《老舍选集》(三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老舍散文》傅光明主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四世同堂》老舍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4、《老舍剧作——茶馆、龙须沟》老舍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中国现代六大家名作研究》胡叔和主编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三卷)吴福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老舍研究资料》(下)吴怀斌、曾光灿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9、《走近老舍》崔恩卿、高玉琨主编 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10、《世纪彷徨:老舍论》孙洁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1、《我的思念——关于老舍先生》舒乙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论老舍的文化寓意小说
下一篇:论老舍短篇小说中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