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我们的追求
发表时间:2024-07-04     阅读次数:     字体:【


我们的追求

--------------------------------------------------------------------------------

作者:吴小美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4日 www.laoshexue.com

  我们申请并已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2BZW051《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负责人吴小美,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课题组成员魏韶华,青岛大学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古世仓,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项目由十二篇文章组成一部论文集。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我们从老舍研究的再研究入手,通过对新时期以来老舍研究成果的全面调查研究分析,率先提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老舍研究是一个“后来者居上”的领域,但也看到了近几年来趋于沉寂、浮躁、重复的势头,需要重视。对此我们写了两篇文章。《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作家老舍”论纲》概括了我们一些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应当将老舍放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和长达百年的文化反思中去考察,发掘他在双向文化批判中与同代人的共性和他独特的个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仍有重要的意义。《一份现代中国的文化启示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将中国现代与当代作家勾连了起来,不是简单地阐释影响关系,而是从精神血缘联系、文化心理承传上,通过三个个案的深入分析,提出现当代作家及作品共同的文化主题及其“中国特色”,在文化学的层面上共同触及了我们民族在现代走向中的主体建构问题。本文目的在于呼唤当代文学当代文化实现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老舍的文化思想与〈大地龙蛇〉》旨在通过一部几乎没被研究过的老舍的作品,对其立意构思写作的全面探讨,提出它其实是最能反映老舍的文化思想的作品。本文仍立足于深入准确地把握老舍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理想,将其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加以研究。《论老舍与乌托邦之精神关联》通过大量的资料,首次提出不能将写实家老舍与理想家老舍分割,不能狭隘理解写实主义作家老舍,乌托邦思想关联到老舍的文化理想和社会理想,也关联到对老舍之死的重新理解和阐释,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扇面,是打开老舍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老舍虽然同时是戏剧家和小说家,但他的文化思考很多是“小说”的,所以我们特别撰写了《论老舍的文化寓意小说》和《论老舍的人性探索小说》两文,命题的选择也未与他人重复。我们论述了老舍如何生动、丰富、有趣味地将他的文化思考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去,学术界还从未将这类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富有深度的探讨。老舍-生对“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谜团充满观察和表现的兴趣。老舍的创作历程是充满现代意味的人性探索之路,在“老舍人学”的背后,是“文化人格”和“意义母体”的呈现。对老舍的幽默虽然现有成果已多,但《论老舍“幽默”的主客体统一性》一文,是刻意突破将文化“泛化”的趋势,通过多角度的逼近,去剖析他的幽默不仅仅是-种“艺术风格”,他的幽默离不开他的文化心理和个性气质,这是不用置疑的。所以,我们觉得对他的个性气质的研究是重要的。《老舍个性气质论》一文仍置重于文化心理和文化思想的研究,但侧重从个性气质的生成、升华、基本特征及其在创作中的深入表现几个方面,论述老舍的个性气质。用“沉郁”去描状定位其个性气质,是我们首提的。对个性气质如何制约了他的行为方式、文化接受、道德情感和理性判断,也是我们关注的。将老舍之死作为一个时代悲剧去研究的文章不少,但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开掘其生死观的复杂性和个性特色的文章,本项目中的《老舍的生死观》一文是首篇。老舍用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抒写了没有“明言”的情结,个中的蕴含仍是文化心理和气节问题。我们首次开掘了他的生存价值观的核心是“两个十字架”:破坏与创造。本文从三个层面即现代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卜相通互补、文人人格的价值尺度、这“核心”内涵的老舍的悲情,全方位深入。论文以大量古今中外文人哲人的死亡观为背景,剖析了老舍死亡观是中国传统“士”的现代变体。本文首次提出“死的自觉”和“以死相拼”是其死亡观的精粹。论文还联系老舍的死亡实践,提出其自杀具有精神现象学的意义,应该研究。

  下面我们将结合本课题的特色,进一步阐明以上内容。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老舍之为老舍,他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贡献,他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点,他的真价值,主要是在文化层面,在他对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以及由此所派生的国民性的开掘剖析中。而他之所以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历史地位,甚至受到极不公平的责难,除当年特殊的时代、社会、政治的客观原因外,单一的政治社会学视角是严重的主观障碍,这也是众多学人的共识,但识认了不等于解决了。而且视角的转换必须防止盲目的“跟风”,要警惕将文化“泛化”,要认真走进老舍世界,在精读和精提炼的基础上寻觅新的学术生长点。正如一位匿名的学者对本课题的评审意见中所写:本课题不在求全而在求新。这是抓准了我们的主要特色,我们追求的首先是原创性,向本领域的难点和盲点逼近。前文的陈述已能说明此特点。这里还可进一步看,历来研究老舍的文化思想,一直忽略他的《大地龙蛇》,我们对此填补了空白,结果发现多多。我们不仅发现了老舍是刻意通过抗日战争去检讨中国文化,以求再生于传统,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深入,大大增添了我们研究兴趣的情节浮出了水面,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老舍“交友”问题,研究者从来没有关注过老舍的挚友中会有自然科学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调查,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而且十分感人!又如研究者感兴趣于老舍对当代创作的影响,都关注于艺术风格的直接传承,少有人在认真开掘老舍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去寻找他对后世作家创作确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暗示力量。《一份现代中国文化启示录》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加深了对老舍文化思想文化心理的认识,又在一个颇具理论价值的问题、用我们的归纳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家间的精神血缘纽带的问题上,做了具有原创意义的工作。本项目还通过全新的视角,在两篇论文中宏观透视老舍的小说,不仅如前所述,解读了“老舍人学”,而且证明了老舍的社会使命感其实就是最充分的文化使命感,国民文化性格改造的迫切感。我们的求新求原创,就是要避免大家都走的老路,用立体的图像建构“老舍形象”,期盼一种耐人咀嚼的学术价值。

  再说,伦理文化型作家老舍的发现和解读,的确大大提高了老舍的文学史地位,还原着一个活生生的老舍形象。但如果将文化研究一味泛化或单一化,或者只将文化研究用于作家创作的内部研究,也将限制研究的拓展。于是我们通过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通过多视角并举,在文化研究中努力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比如,文化研究就很需要“文化哲学”的介入和丰富。又恰逢今年是老舍辞世四十周年纪念,我们特别选了《老舍的生死观》这一命题。老舍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中最富文化哲学意蕴的,莫过于生与死的价值观。我们认为,传统文人知识分子旧的生死观的全面更新,决不是一两代人和文化人这一群体所能完成的,老舍置重奉献与牺牲,是在为当代中国铸造良心,很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又如,老舍的幽默离不开他的文化心理和个性气质,这是肯定的。但放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社会的总格局中,其幽默也应理解为对革命、对现实的一种参与,反映了一种时代的症候。我们希望修补和丰富单一的文化视角。与此同时,我们虽然没有专文阐明老舍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作家的契合点,但一个鲜明的观点指引着我们多处提出老舍不仅继承了鲁迅的传统,而且在文化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两大工程中与鲁迅是默契的。将他们联系起来的是重塑民族新文化的理想和激情。他们在和世界对话,屹立于这对话的前沿。这也是我们找到的一个颇具学术价值并可继续深入的课题。

  最后要表明的是,我们的研究工作自始至终力诫“经院气”,追求当前的现实意义。我们看到,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已“旧貌换新颜”的今天,人的思想痼疾、包括国人的文化心理障碍,远远没有清除,甚至还严重存在,并不断有新的暴露,文化变革实在任重道远。这正说明鲁迅、老舍们所坚持的思想启蒙、文化启蒙、灵魂重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在。中国的重新开放,面对世界,文化问题必会不断引起新的关注。判断一种文化的优劣,最终依据看它是否有助于国力强盛,是否能使人民大众获得做人的尊严。中国现代文化建设问题归根结蒂是“人”的问题,现代人格生成的问题,现代法理制度的建设问题。老舍的文化思想凡有利于此者,都应该发掘发扬。系列论文中涉及对创作文本的研究部份,也意在希望当代文学能在先辈的烛照下走向良性循环。总起来看,我们的工作是在力求原创,力争扎实,在难点、盲点和新视角上下功夫,而没有去追求“系统性”“全面性”,因为我们尊重同行学者已做出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不应“复制”。尚有未尽之意,当在其他机会表述。



 
上一篇:我看樊骏的老舍研究
下一篇:我是如何进行老舍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