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研究老舍 > 论著辑览
也谈《茶馆》的主题
发表时间:2024-07-04     阅读次数:     字体:【


也谈《茶馆》的主题

--------------------------------------------------------------------------------

作者:胡和平 来源:www.laoshexue.com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30日 www.laoshexue.com


  老舍的话剧《茶馆》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研究它的人非常多,仅从其主题来看就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一是吴怀斌、曾广灿的“埋葬三个时代”说,这是最“权威”的也是目前被大家认同的说法;二是周光凡“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说;三是洪忠煌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说。这三种观点无疑有它们的合理之处,但是仔细地研究这部经典,结合作者创作《茶馆》的原意、创作思想变化历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笔者认为老舍创作这部内容横跨半个世纪的作品,其文本本身在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更多的则是从民族性格潜在的力量挖掘中,去寻找民族振兴的理想之路。

  众所周知,“五四”以来,随着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不少作家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文化,并以此反省国民性,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较多的批判,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鲁迅。老舍沿着鲁迅等新文学先驱们开辟的艰难之道继续地走了下来。所不同的是老舍从市民的角度来探索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夹击下的国民身上的弱点,以此来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比如他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国民性的探索发生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变化。从他的早期小说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对国民性的反思,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中,他毫不留情地嘲讽了新老两类市民身上的各种缺点。随着历史的变迁、创作环境的变化、人生体验的增加,他的后期小说创作对国民性呈现出一种再认识。从批判到同情再到重新张扬,这一变化不仅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剧本创作的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茶馆》似乎就是一篇关于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报告”。因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对外崇洋媚外、苟且偷生,对内则恃强凌弱、麻木不仁。但在这个坏人得势、好人受欺的世风中,我们仍能看到像常四爷、李三、小丁宝这样拥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人物形象。常四爷虽身为旗人,在满清走向末路的时候,他并没有为自己的“铁杆庄稼”的失去而感到痛惜,而是为满清的腐败、洋人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被外族奴役的危机而感到无比的痛恨。并且即使在强权恶霸面前,他也敢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露出来。如他敢于当着满清爪牙面说“大清国要完”。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旗人就像其它旗人一样成为走狗,而是站在“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的立场上,敢为自己的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其实,无论谁读完《茶馆》,都会为那些麻木的人扼腕痛惜,但我们也无法忘怀像常四爷这样个性坚强、有民族气节、耿直、满腔热情的人。也会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康顺子洒一把同情的泪水。因为我们也会被她的勤劳、善良、朴实所感动。同时我们也会对那个有胆有识的女招待刮目相看。她虽然年纪小,但也不畏强权,敢说敢做,敢说她的头头缺德。在得知小刘麻子要霸占王利发的茶馆时,她敢冒着风险去给王利发通风报信。最后在茶馆被占时,还为王掌柜申请一个看门的职位。一个女招待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想着她的同胞,此时的我们不得不被她这种行为所感动与震撼,这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充满黑暗的地方还有我们无法忘怀的东西。因为我们需要,需要一种像常四爷那样高尚的民族精神,需要一种像康顺子、小丁宝、李三那样优秀的民族品质。只有拥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与品质,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可能走上振兴之路。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独立需要的是民族精神,而一个民族的振兴更需要民族精神。尤其是在那个建国不久、百废待兴的年代里,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压力,我们更需要张扬民族精神。那么怎样来表达这样的需要,老舍并没有采取他所擅长的小说来表达,而是采用了戏剧。老舍自己曾说过,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这就是我近来不大写小说,而爱写戏剧的另一原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舍是爱民、爱国的。说他爱民,他处处以民为本。根据当时民众的实际情况创造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艺作品。如建国十年来,他主要把笔墨放在剧本上。说他爱国,他想通过戏剧这一种“深入浅出”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思想,来弘扬一种精神。

  老舍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小说、剧本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无论是批判、同情、歌颂,力透纸背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而他创作中厚重的时代感、历史感,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只有读懂了他那一颗高尚的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茶馆》的真实目的是想振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复兴民族大业。   

原载《文艺报》2006年8月24日


 
上一篇:我是如何进行老舍教学的
下一篇:一部幽默化了的讽刺剧——《西望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