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雍坚 王筱倩 来源:大众网20060718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17日 www.laoshexue.com 1930 ...
如今,位于北京丰富胡同19号和位于青岛市黄县路12号的老舍故居、位于重庆北碚的老舍纪念馆早已对外开放,甚至位于伦敦圣詹姆斯花园31号的老舍故居也于去年底正式挂牌。而在被老舍奉为“第二故乡”的济南,老舍故居却日渐消隐,即便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南新街54号,故居铜牌也只是挂在大门内侧的墙壁上,普通市民难以知晓,民宅的隐私权与故居的开放性仍是一个难解的结。今年是老舍诞辰105周年,人们期待着,老舍故居尽早向公众开放。
提起老舍与济南,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可以说,济南成就了老舍。在这里,教学之余,老舍共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幽默诗文集,并翻译发表了大量外国文学,《猫城记》、《离婚》、《微神》、《一些印象》等作品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也可以说,老舍成就了济南。如今,与外地朋友谈起对济南的最初印象,他们往往会异口同声地说起《济南的冬天》。据中国老舍研究会理事李耀曦先生统计,在老舍一生的散文里,他几乎完全没有写纽约,也几乎没有写过伦敦、新加坡,写汉口、重庆、成都的极少,写青岛的有两三篇,就是第一故乡北京也写得并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
而且一写就是一个长长的系列。
故居,何时向公众开放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长柏路2号的小洋楼业已翻建,原来小楼由当中并列上升的两个楼梯一分为二。翻建后楼梯变成了一条,小楼却一分为四,住着四户人家。记者在二楼东户苏润毅教授家了解到,这栋楼大约是十多年前翻盖的。算起来,老舍在此住了不足2个月,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在此住到1938年秋天,后回到北京。临走时,老舍的全部书籍、讲稿都留在了长柏路2号,而后来它们竟不知下落,成为老舍终生的遗憾。
1937年8月,老舍赴青岛任教3年后,再次应邀回齐鲁大学执教。回济后他先在齐大内老东村暂住,不久举家搬至长柏路2号(现为长柏路11号)的一栋小洋楼的东半楼居住。1937年的秋天,炮火逼近济南,每天都有友人前来和老舍辞行。夜深人静时,小洋楼里不时传出老舍愤懑的踱步声。他怀抱着陆游的《剑南诗稿》,反复吟诵“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等诗句。11月15日,老舍下定决心,抛下妻儿,只身奔赴抗战中心武汉。
长柏路2号——离别前的驿站
现在的小院住着八旬老人徐文升及其妻弟、儿子三户人家。徐先生1950年买下这个小院后,将草房顶翻建为瓦房顶,室内结构未动。当年他并不知道这是老舍故居,直到1981年胡絜青、舒济故地重游时,这个小院才有了“名气”。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附近某机关想在此建锅炉房,老舍故居险遭拆除,徐先生一家多次交涉未果,只好写信给胡絜青,经过诸多努力,故居才得以保存下来。1999年3月,故居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公布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才有了真正“名分”。
据记载,老舍一家在此居住时,院子里也种满了花草,他们还养着小猫。当时正屋被隔扇一分为三,西屋是书房,中间是客厅,东屋为卧室。老舍在这里的生活是“激烈”的,“他头上缠着湿毛巾,肘腕子下面垫着吸墨纸,每天至少赶出两千字来,一个夏天拼出了一部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胡絜青语)。老舍在这里是悠闲的,小院中经常坐满了喜爱文学的青年朋友。创作之余,他和女儿、小猫在院中一同嬉戏。他还常常从小院走出去,是去山水沟大集上听相声、鼓书,或师从拳师习武,从社会最低层汲取创作的营养。《猫城记》、《离婚》等长篇代表作便诞生在这里。
时过境迁,当年的南新街54号已改称58号,旧式门楼换成了黑漆铁门,二门也拆掉了,草屋变成了瓦房,所幸原始三合院格局依然如故,老舍用来浇花泡茶的老井依然如故,泉水距井口只有两三米,清可鉴人。院中的石榴、香椿撑起了半院绿阴,盛开的盆花与沿着晾衣绳蔓延的翠绿丝瓜点缀其下,整个小院显得生机盎然。
1931年夏,老舍与胡絜青在北京成亲。随后双双回到济南,在南新街54号租了一个带水井的草房小院定居下来。一直到1934年初秋赴青岛教学前,老舍新婚三年都在此度过。大女儿便出生在这个小院,并因地而取名舒济。
南新街54号——新婚三年的寓所
办公楼前的林阴道上凉风习习,老舍当年管这里叫“非正式的公园”,每天必来此散步,或许,只有那些合抱粗的法桐还记得老舍的身影。
记者日前在原址看到,原来加上地下室才三层的齐大办公楼在重新翻盖后已长高为六层,虽然檐角、墙体都作了仿古处理,乍看上去古香古色,但内部结构已全然现代化了。“来这里打听的人多了,里面没有老舍故居。”传达室的老人说。
《大明湖》的焚毁是老舍读者心头永远的遗憾。而1997年,曾诞生了《大明湖》的齐大办公楼意外失火被毁更加重了这一遗憾。
穿过齐鲁大学(现山大西校区)的牌楼式校门,东侧便是中西合璧风格的齐大办公楼,老舍来济南后的第一年还是单身,学校安排他住在办公楼二楼西头阳面第一个房间。包括《济南的冬天》在内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诞生于此,以济南为背景的20万字长篇小说《大明湖》也诞生于此。可惜,小说原稿寄给上海《小说月报》后适逢“1·28沪战”,尚未付梓便葬身火海。
齐大办公楼——最初的单身宿舍
逝者如斯。老舍先生当年以济南风土人情为背景的大量作品已成
为济南人引以自豪的诗篇。转眼间,已是先生诞辰105周年,此时距
他弃世已是38年之遥。济南,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是否还能找到老
舍当年的足迹,记者日前来到他生活过的地方……
这位年轻人便是应聘来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的新文学作家舒庆
春——老舍。无序和粗鲁是济南给他的第一印象,而真正生活下来,
老舍发现这是一个魅力无敌的古城,并把最美的文字给了它。“上帝
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老舍在济南先后居住了四年半,其间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代和译
作的爆发期,4部长篇小说和系列散文、短篇小说、译作的相继诞生使
他拥有了世界声誉。他在这里娶妻生子,与这里朴实的鼓书艺人、马
车夫、拳师成为好朋友。
1930年7月,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挤出济南火车站,汗流浃
背的他还未回过神,一个马车夫便“热情”地把他的行李扛到车上。
问过价格后,年轻人委婉地表示车费太贵。马车夫遂“直率”地将行
李统统扔下,然后扬长而去。
--------------------------------------------------------------------------------
老舍故居:拂去沧桑见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