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了解老舍 > 忆念老舍
秋日寻访老舍济南足迹
发表时间:2024-05-14     阅读次数:


秋日寻访老舍济南足迹

作者:郭斐 尹玉涛 来源:大众日报20061029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9日 www.laoshexue.com


  曾有一位研究老舍的著名专家这样说过:“老舍成就了济南,济南也成就了老舍。”1930年,而立之年的老舍来到了济南,任教于齐鲁大学,从此他开始了与济南四年半的缘分。2006年,斯人已逝四十载。沧桑风雨,他梦中的济南是否还是那副模样?10月24日,记者对他在济南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旧址进行了走访。

南新街58号:泉水旁边一住三年

  10月24日下午,记者在75路公交车齐鲁医院站下车,一眼便可以看到路北有一个老式路牌,路牌上蓝底白字清楚地写着“南新街”三个字,可路牌向北却是一片拆迁后的工地。询问路人后记者得知,顺着文化西路再走一会儿,就能进入南新街的另一个入口。

  向西走了四五十米,步入一个南北向的小巷。天色微阴,秋风吹过后树叶瑟瑟,只见街巷内有灰红的砖房、老式的石头墙,还有一只狗在一家门口张望,这时推着自行车的卖石榴小贩“冰糖石榴”悠长的吆喝声也在街巷内回荡。向北走上300米左右,再向东走上三四十米,便来到一户贴着两个大红色倒“福”字的人家门口,门牌上写着“南新街58号”,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的南新街54号—老舍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到了。

  轻扣门环后,82岁的徐文升老人打开了门,慈眉善目的他精神十分矍铄。说明来意后,他带领记者进了院子。这是一个大门朝西的三合小院,现在徐大爷和他的亲戚住在这里。院子的东南角和东北角是两棵高大的香椿树,香椿树上还爬蔓着一些丝瓜。院子中央是一棵石榴树,石榴树的旁边有一口水井,井里的泉水清冽得能照出人影。“原来老舍在这里,就用这井水浇花泡茶。”徐大爷介绍说,石榴树和香椿树栽在这个院子里也有四五十年了。

  徐大爷说,他1950年买下这个小院,并把草房顶翻修成了瓦房顶。当时并不知道这个草房小院就是老舍的故居,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老舍夫人胡絜青、大女儿舒济故地重游,这个小院子就开始有名了。徐先生说:“很多电视台、报社的都来过,都是为了看老舍原来住的地方究竟是啥样。其实也没什么样,就是个普通的小院子。”

  从1931年夏到1934年秋,老舍在附近的齐鲁大学教书,这也是他新婚的3年。大女儿舒济在这个小院里出生,并以济南取名。老舍一家在这个小院里生活时,养了小猫,种了花草。创作闲暇时他侍弄花草,逗弄孩子,嬉戏小猫,日子悠闲自在。

大学办公楼:初来济南住单身宿舍

  向南走出南新街,穿过文化西路,再向东走上不到100米,就来到山东大学西校区,也就是当年老舍曾经工作过的齐鲁大学。走进校门,只见校园里树木繁茂、绿草如茵。在校门东侧的一片绿地的旁边,是一座砖灰色的办公楼,整座建筑看上去古色古香。

  据学校的管理人员介绍,当年老舍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只不过当时是老的办公楼为木质建筑,1997年老办公楼意外失火被毁,现在看到的办公楼是后来重建的。虽然建筑外表还是古朴模样,建筑面积也比老的办公楼大了一倍,但里面已经全部是现代化的设计。记者遗憾地得知,办公楼里老舍曾经居住的房间已经无法寻找。

  老舍来济南时第一年还是单身,学校安排他住在办公楼二楼西头阳面第一个房间居住,包括《济南的冬天》在内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诞生于此,以济南为背景的20万字长篇小说《大明湖》也诞生于此。可惜,小说原稿寄给上海《小说月报》后适逢“1·28沪战”,尚未出版便葬身火海。

  没有旧居,走出办公楼的记者只能在林阴道上追思:当年,老舍先生也是在这里散步吧?岁月无情,这生生不息的一草一木,是否依旧记得老舍先生的身影?办公楼前偶尔走过几个学生,风华正茂的他们是否知道,先生曾经在这里激情创作。

  另据了解,1937年8月,老舍赴青岛任教3年后,再次应邀回齐鲁大学执教。回济后他先在齐大内老东村暂住,不久举家搬至长柏路2号(现为长柏路11号)的一栋小洋楼的东半楼居住过数月。令人遗憾的是,今天的长柏路2号的小洋楼业已翻建,也已找不到老舍的足迹。

闹市平民:创作源泉来自民间

  在济南这座温和朴实的古城里,老舍和普通的教员、记者、车夫、厨子、说唱艺人、民间拳师为友,汲取民间养分,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1部短篇小说集《赶集》和1部幽默诗文集,并翻译发表了大量外国文学。而老舍在南新街54号小院里创作的激情,则源于他对济南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民间养分的充实把握。

  他经常走出小院,去闹市中汲取生活的素材。当时,他出门沿小胡同向北走不多远,左边是新建不久的劝业场,场内楼上楼下土洋杂货,书棚书场熙熙攘攘。右前方就是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趵突泉畔吕祖殿附近满是货摊地摊,望鹤亭、观澜亭等几家唱大鼓的茶社也在这里,还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吆喝声,热闹非凡。老舍常在这里喝茶、听大鼓书。

  当时,趵突泉边的劝业场里边有两个说相声的叫吴景春、吴景松,老舍是他们的好主顾,差不多每天必到。老舍从他们那里学得一些使听众喜乐的技巧、一些俏皮话,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

  不仅学曲艺,老舍还曾经跟一位叫做马永奎的武师学过拳法。马永奎是济南人,自幼习武,后入山东冠县人杨洪修门下,得杨氏查拳真传,其枪术尤为超群,有“山东一杆枪”之美誉。

  老舍由于伏案写作经常腰腿痛,经由朋友介绍来马家学拳。马永奎家住上新街,与老舍住的南新街相隔不远。因此,马先生破例每天亲自去老舍家教授拳艺。老舍学拳一年多,身体状况得到好转,和马永奎也成了好友。在以后老舍的《断魂枪》、《国家至上》、《五虎断魂枪》等作品中,都有马永奎的影子,都有他从民间武术界了解到的轶闻传说。

  老舍贴近生活,深入民间,人格魅力使他广交朋友,赢得人们爱戴。而这些人,或者化身在他的作品中,或者给他提供了素材,或者给他增加了艺术元素。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他最终获得“人民艺术家”的重要原因。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老舍这样深情地写道,对济南的喜爱溢于言表。


上一篇:泪眼朦胧看老舍
下一篇:逝川——给为我纺织的女神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