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
清晨,我慕名来到王府井大街附近的北京东城丰富胡同19号-老舍故居参观,追寻一位小说家、剧作家、人民艺术家——据说曾预提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的足迹。
老舍故居大门坐西朝东,“老舍纪念馆”牌匾立于大门右侧。进大门,买完票,售票兼守门的一位六十开外的长者将我引领,边走边说:“你是一位教师吧,带你的学生来参观吧,老舍祖上是正红旗啊,和皇上都沾亲呀!”我不置可否,报以一笑。
长者说,故居是1950年老舍从美国讲学归来,用100匹白布买下的。1997年,故居及管藏由先生家属捐献给北京市。1999年,老舍故居经修缮作为老舍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进入二门,来到一个三合院,院子里有四棵大树耸立。长者说,这是两棵柿子树和两棵梨树,为先生于1954年亲手所栽,先生还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观柿,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小院加上正房(北房)三间和东、西耳房为纪念馆的主要部分。
正房的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这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和中外友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是先生的书房兼工作室。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7年,完成了包括《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在内的许多作品。
东、西耳房为《老舍生平写创作展》,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还有照片、手稿及生前遗物等,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展览分为正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八方来凤、美国之旅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
老舍(一八九九年——一九六六年),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出生在北京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满族士兵,属“正红旗”,以皇城护军死于一九○○年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之役。老舍是北京贫民小胡同成长起来的爱国主义作家。
1918年,20岁的老舍品学兼优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京师公立第17高等及国民小学校校长。
“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给了老舍以现代的眼光;给了老舍“一个献身文艺写作的灵感”。
抗战爆发后,老舍任“文协”总务部主任。作为一个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著名作家,积极投入了抗战文艺运动,多方奔走,任劳任怨,广泛团结作家、艺术家,表现出极为感人的爱国热诚。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先生曾两度身历英美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对东西方文化获得了较深的体验和整体的比较。
1924年至1930年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老舍和曹禺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至1949年。此间,老舍继续创作,并将《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骆驼祥子》等作品译成英文,成为第一批被系统介绍到欧美的长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老舍在美国收到周恩来邀请他回国写作的信件,便立即抱病束装就道,于1949年12月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
回到祖国后,先生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激起了先生新的创作热情。他写出了《龙须沟》、《茶馆》等优秀剧作。1951年12月为表彰老舍创作《龙须沟》的艺术贡献,北京市市长彭真签署命令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这使他成为共和国五十年历史上唯一由政府授予此称号的人。而《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要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享誉世界。欧美戏剧评论家说:“看了《茶馆》,懂得了中国为什么要革命?”
看着老舍书房中硬木镶大理石的书桌上,摆放的先生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台灯和台历,睹物思人,仿佛看到先生额上系着白毛巾,擦去如注的汗水正在写作。正如他的自我写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而台历定格在1966年8月24日这个令亿万人心痛的日子,这一天,先生辞世离去……可以告慰先生的是、:您热爱的北京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朝气;您热爱的祖国正以巨人的脚步融入世界……
参观老舍纪念馆,使我加深了对这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的人民艺术家、世界级文化名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老舍的了解;寻找老舍,感受老舍,阅读老舍、纪念老舍,使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老舍的一生是伟大的,先生的作品永远启迪后人。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永远活在善良、向上、进取的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