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了解老舍 > 忆念老舍
《〈见证·亲历:老舍词典〉第三集 国家·气节·喜悦》解说词
发表时间:2024-07-06     阅读次数:

作者:王强 来源:www.cctv.com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3日 www.laoshexue.com

  1937年“七七”事变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1937年底,老舍先生离开了济南的家,开始了流亡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国事比家事重要,气节比生命重要。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老舍先生对朋友说,日寇从南边来,我只有往北边去,滔滔江水就是我的归宿。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他回国以后,看见北京的巨大变化,他非常兴奋。他说,(我)怎么不感谢毛主席呢?是他带给北京光明和说不尽的好处!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当时齐鲁大学的人差不多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们一家。当时我只有四岁,弟弟俩岁,刚出生的大妹妹只有三个月。当时日本(军队)很快就要攻陷济南了,在这样特别危急的情况下,我父亲特别担心,在这么一个被围困的空城里边,我们怎么去生活。所以他下决心,一定不能叫日本人把他逮起来当汉奸,所以他下决心要离开我们。所以就在(1937年)11月15日的傍晚,他一个人拎着一个很小的小皮箱,还带了五十元钱,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我们,登上了奔往徐州的火车。

  解说:“老舍先生到武汉,提只提箱赴国难。妻子儿女全不顾,蹈汤赴火为抗战”,这首打油诗是冯玉祥将军听说老舍抵达汉口之后专门为他而写的。

  武汉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当时一大批原来在华北、华东的作家,都相继流亡到武汉,这里成为中国文坛名人的聚集之地。1938年初,老舍,这位一贯坚持独立不倚、希望远离政治的文人,竟被意外的被推举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我父亲历来是无党无派,这个大家都知道。同时他的作品也在文艺界受到好评,他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为人非常真诚,而且广交朋友。上至学者教授,下至普通的老百姓,他都能够结为好朋友。同时,他为国家为民族的抗战的牺牲精神,和他坚强的抗战意志,也是大家所称赞的。

  同期: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纪新




  在当时,周恩来、国民党左翼,包括冯玉祥将军这样一些人,他们都希望老舍先生能出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国民党方面在当时也没有办法来否认老舍先生这个人选。于是,老舍先生就责无旁贷地站了出来。老舍先生所担任的这个协会的总务部主任,实际上就相当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席。




老舍在书桌前写作

  解说:在极为严重的物质匮乏下,老舍又拿起了他的笔。他写道,今天的一个艺术家必须以他的国民的资格去效劳于国家,否则他既已不算是国民,还说什么艺术不艺术呢?最高伟的艺术家也往往是英雄。艺术家的心是时代的心。

  同期: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纪新

  自从老舍先生南下投入抗日洪流以后,他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当时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样一些口号的鼓动下,老舍先生放弃了纯文学的创作,而改为从事俗文学的写作。他在当时写下了许多的鼓词和京剧这样的一些通俗的文艺作品。也就是在这个随后,老舍先生又改为写作话剧。他创作了《张自忠》、《残雾》、《国家至上》、《大地龙蛇》,这些作品都是以表现抗战为主题的。

  解说:在全民族浴血抗战的激励下,老舍那颗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心开始血脉贲张。这位性情温和的书生呐喊了:我是个国民,我就该尽力于抗战;我不会放枪,好,让我用笔代替枪吧。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

  解说:也正是在抗战时期,老舍同周恩来的接触频繁起来。他从周恩来的言谈举止中了解着共产党人,他被这位伟人非凡的人格魅力吸引着。“这就是共产党;没有别的,就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对每个人都热情关注,光芒四射!”1939年,老舍随同北路慰问团访问了延安,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宴会上毛主席同他碰杯,老舍说,主席是五湖四海的量,我不能比。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他曾经在武汉、重庆、北碚住过八年,当时的生活非常之艰苦。当时他在抗敌文协,他是义务地在那里工作,不索取分文,他的生活来源只有依靠他的写作。所以他除了搞大量的文协的工作以外,他还抓紧时间自己写作。而那时候的写作稿费是很低的,而且有的时候不见得就能够立刻付给他稿费。所以生活非常的窘迫,而且没有一定的住处,就整个地处于流亡的这么一种状态。他的身体到后来就非常的不好,可以说是贫病交加,患有严重的贫血,而且打摆子,就是闹疟疾。闹得最严重的时候,他能够头晕起不了床,只能在床上长期躺着。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

  解说:1943年底,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从北平逃到重庆,与老舍重逢了,同时也为他带来又一部经典之作的题材。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我们到了以后,父亲的好多朋友就来看望我们,就大量地询问北京,当时已经都沦陷了,当亡国奴的一些情况。我母亲就介绍得非常仔细,当时吃什么,穿什么,日本人怎么欺负北京的老百姓,讲得非常的细。那么一拨客人走了另一拨又来了,又叫我母亲又说一遍。当时我父亲就在旁边很仔细地听。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他酝酿了一部小说。后来他就跟我母亲说,他说,非常感谢你,你九死一生地从北京逃到重庆,给我带来了一部长篇小说。这个小说就是《四世同堂》。

  电视剧《四世同堂》片断




  解说:与抗战时期大多数从正面角度描绘民族解放斗争的作品不同,老舍特立独行,他要为他的“老民族”照一照“爱克斯光”,记录下中华民族在遭到外寇奴役时的屈辱经历,挖掘包藏在民族屈辱底下的文化教训。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这部作品非常能体现北京市民社会的特点。这个市民社会虽然老派了,守旧了,但它还是很从容的。包括祁老人,北京城被日本鬼子占领了以后,他最先想到的是今年我的八十寿辰要被搅黄了。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北京这个市民社会是从我们古代,比如从宋开始,中国的市民社会在城市里就形成了。这是传统的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对于北平来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它落后的很晚,到1800年,北京在全世界从各方面来比,从人口、经济、文化各方面来比,综合指数在全世界是最先进的。从1800年以后才被英国的伦敦赶上。所以这个社会什么特点呢?它很晚才落后,所以这个社会在全世界,在中国,它那个心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很从容,我大呀,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市民社会呀,所以它不比别人差,它有一种大气,有一种从容。但另外一方面,它就保守。我大呀,以老大自居。

  解说: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让多数市民采取了回避、退让的防守态势,而盼望升官发财的劣根性,又必然造就出一批毫无廉耻的民族败类。“会思想的坦克车”大赤包,当上了“北平妓女检查所所长”。颇有几分儒雅风度的冠晓何“像刚发青的春柳似的”,给日本人柔媚的鞠着躬。浅薄无聊的瑞丰一心想当日本人的特务,最后却丢了性命,让祁老人四世同堂的幻梦终于破碎了。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进行着全新的文化思辨,挖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长点。他希望抗战是一次“大扫除”,将一切保守、愚昧、可鄙的民族性格荡涤干净。老诗人钱默吟成为最坚决的反抗者,祁家的老三瑞全逃出北平参加了革命,平和的李四爷在遭到日本兵欺负时“把所有的劲儿都用在了拳头上”,平日里忍气吞声的白巡长也拿起菜刀要跟日本人拼命。最后,八十高龄的祁老人也有了大胆的抗争。




  解说:历时八年的抗战终于结束了,可是老舍的思考仍然在继续。1946年1月,滞留在重庆的老舍接到消息,他和曹禺受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他们将飞往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和讲学。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他们到美国以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介绍咱们的现代文学。因为当时对欧美来说,对咱们的现代文学了解的还是很差的。所以我父亲和曹禺先生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茅盾先生他们一些新文学的作品。后来曹禺先生提前回来了,我父亲继续留在美国。他把《四世同堂》的第三部写完了,另外还写了《鼓书艺人》这部小说。同时他还邀请了一些美国人,跟他一起翻译了《离婚》、《四世同堂》,还有《鼓书艺人》,把这些作品介绍到欧美去。

  解说:在老舍看来,四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是如此的光怪陆离。过去,他曾经对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是颇有些好感的。但是,在国内发生的一切却让他格外气愤。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实施独裁统治,这让老舍难以忍受。后来,曹禺回忆说,当时“我们”“常常痛骂美国社会生活中那些虚伪和残酷的现实”。三年多的异国生活,让老舍分外思念他的祖国,他的北京。

  解说:新中国也在盼望老舍回来。在共和国诞生的前夜,周恩来对参加会议的文艺界代表们说,我们南北两路的文艺队伍大会师了,就是缺少我们的朋友--老舍。

  1949年12月,老舍回家了。他这样说道:“我是刚入了国门,却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在充满生机的新北京,老舍又见到了他的老朋友们,茅盾、周扬、田汉、曹禺、洪深、叶圣陶,大家久违了。他兴奋的为好友们演唱了太平歌词《过新年》,又来了一段传统京戏《审李七》。

  老舍与老北京的市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这种顽强的心理情结,让他不可避免的要以平民阶层的爱憎来决定个人的立场。他看到,饥荒和通货膨胀已经过去,百姓们衣食充足了;他看到,八大胡同的妓女们解放了,她们已经自食其力;他看到,一贫如洗的人们纷纷就业,已经半死的市民获得了新生。老舍的心振奋、狂喜,他激动的喊出:我怎么不感谢毛主席呢?是他,给北京带来了光明和说不尽的好处哇!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1950年北京市成立文联,他被选为第一届文联主席,从此他一直连选连任 一直到1966年。在文联这个组织之内,他办了许多的事情。比如说当时一解放,相声,相声是大家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都说的是旧段子,旧段子里头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他就把相声演员组织起来,叫他们学习,一个是思想上能够更进步,再有一个就是想办法编写新的相声段子。所以这里头比如侯宝林像这些艺术大师们,都有很多的回忆。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当时的国画,因为当时刚一解放,人们生活非常穷困。那个时候的一些国画家,很大的国画家,生活也是非常窘迫。我父亲也把他们组织起来,比如说给天安门画宫灯。画宫灯就需要也有功力,也有经验,这样的画家去画才能画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一部分报酬。

  同期:老舍之女 舒济

  我们家的对面,原来是个瞎子庙。它是个小庙,里头住了很多盲人。这些盲人一个是沿街给人算命,就拿一个东西敲,拿这个木棍,再有一个就是他们唱曲儿。后来解放以后,他们根本就没有生计,没有(生活)来源,生活非常贫困。后来我父亲就把这些盲人组织起来了,成立了学习班。里头有表演才能,唱得比较好的,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去唱,或者是演奏。那么没有唱的本事的,没有这种天分的,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投入生产。所以当时在香山有一个橡胶厂,那个橡胶厂容纳了很多盲人。所以我父亲在街上走的时候 来回家,从外头回来,有时候就碰到瞎子庙的一些盲人,他们都能听得见我父亲脚步的声音,就知道我父亲是回来了或者出去,就迎上前去和我父亲打招呼。所以这一点非常感动人。

  解说:社会的巨大变革扩展着老舍的视野,激发出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为贯彻当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原则,老舍创作了大量“社会-时政”模式的话剧作品:《方珍珠》讲述曲艺艺人在解放前后的命运变化,《柳树井》宣传《婚姻法》,《龙须沟》是为配合北京市政府整治水沟河流,《无名高地有了名》勾勒出志愿军的英雄群像。在这些作品中,社会影响比较大,老舍也比较满意的作品是三幕话剧《龙须沟》。

  在《龙须沟》中,老舍避开了并不十分熟悉的新人新事,他又回到了自己能“批出八字”的城市小人物身边,回到了自幼生活的北平小四合院。

  解说:在《龙须沟》中,老舍没有依赖完整的戏剧情节,而专门依靠程疯子、丁四、王大妈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叙述了时代发展给这些底层市民带来的新气象,极为成功的从侧面歌颂了党和政府为百姓谋幸福、办实事。

  解说:话剧《龙须沟》的成功上演,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初文艺舞台上最令人难忘的一大美谈。1951年12月,北京市市长彭真向老舍颁发了“人民艺术家”的奖状,这在文艺界是无尚光荣的称号。

  此时,老舍的心情是轻松而兴奋的,他在丹柿小院中了种了几百盆花草,常常用鲜花和美酒款待来访的朋友们,曹禺先生就曾经因为醉酒而倒在了桌下。

  同期:曹禺

  我每次都喝七八成,但是有一次,我不是喝七八成了,我喝到十成。忽然一下子,就掉到桌子底下去了,掉到桌子底下去了,我自己都不大觉得,还是老舍和老舍夫人说,不行,不行,起来,起来。但是我还没忘记,我说这菊花好看呢。

  解说:然而,让老舍意想不到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那时他将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最后抉择。




上一篇:魂系何处——老舍的悲剧(一)
下一篇:《〈见证·亲历:老舍词典〉第二集 市民·文化·幽默》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