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了解老舍 > 忆念老舍
《〈见证·亲历:老舍词典〉第二集 市民·文化·幽默》解说词
发表时间:2024-07-06     阅读次数:

作者:本站 来源:www.cctv.com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3日 www.laoshexue.com

  电影《茶馆》片断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要说到老舍的文学,他的最主要的主题,那就是通过市民阶层来批判我们国民的性格的弱点。

  字幕:1919年“五四”运动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作为老舍来说,他在五四时期没有真正参加这个运动。不过在五四之后,他却把五四精神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了。

  同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庆东




  老舍是下层贫苦市民的那种幽默。他吃过很多苦,但是又把苦难看透了,所以他的幽默是一种很温厚的幽默。所以老舍的幽默可以说是穷人的幽默,善良的幽默,含着泪的幽默。

  解说:1919年,正当“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老舍正在北平的一所小学当校长,一个19岁的、要挣钱养家的小学校长。也许是为人师表的身份束缚了他,也许是北平文化陶冶的平和性情让他不可能采取激烈的行动,他没有游行,也没有火烧赵家楼。对于这个大运动,他到底是个旁观者。

  许多年后,老舍再次反思了“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五四”运动是反封建的。假若没有这一招,不管我怎么爱好文艺,我也不会想到跟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有所不同的题材,也不敢对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作洋奴。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思想启蒙。不过在很长一个时间里面,启蒙关注的对象都是农民,比如包括鲁迅的作品,以下就是这样来表现的。那么这就带来一个后果,就是说,启蒙者有了农民了,又缺了很大的一块,这一块就是现代城市里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他们作为读者来说,很长时间读的就是通俗读物,于是这块文化阵地就被鸳鸯蝴蝶派所占领。一直到老舍出现,才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那就是通过老舍来表现中国现代市民的被启蒙的这个特点。

  解说:1926年的夏天,北平的街头巷尾传播着一条新闻,说《小说月报》正连载一篇叫《老张的哲学》的小说,读起来非常的可笑。后来,上海的《时事新报》也刊登了广告,说“著者讽刺的情调,轻松的文笔”,“叙述一班北平闲民可笑的生活”。这篇小说的作者叫“老舍”。此时的老舍正在英国伦敦,听到处女作的成功问世,他举行了一个老舍式的庆祝仪式,到中国餐馆吃了一顿“杂碎”,作为犒赏三军。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老舍先生是被在北京工作的英国牧师埃文斯推荐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去教书的,合同是五年,他去教官话和古典文学。他利用教书的课余时间,大量地阅读了西方的文学名著。他非常喜欢但丁,喜欢狄根斯,喜欢康拉德,喜欢这些作家的作品,也喜欢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他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假期,在伦敦开始创作自己最初的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同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庆东

  因为老舍他走上文坛是误打误撞地撞上文坛的。他并不像鲁迅、郁达夫、郭沫若那些人,是立意要改革中国社会的,有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来写小说的。他是在英国呆着没事儿,他是写着玩儿,写完了就投给《小说月报》。所以老舍自己说,他早期的作品是立志要幽默。他立志要幽默,他并不是立志要救国救民,所以幽默就成了他追求的一个目标。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所以幽默是他的一大特点,最主要的特点。这样就可以理解他早期的作品,很有一点儿为了幽默而幽默的特点。有的时候给那个严肃的人一看,说这有点儿耍贫嘴呀,是油滑嘛。有些地方给人感觉到有点儿失控,所以这种幽默的特点,为当时的文坛主流所不喜欢。茅盾他们看了之后,觉得这好像是无聊,没有严肃的意义。所以当时的主流文坛不论鲁迅,还是茅盾,他们都不大提老舍。但是老舍的功夫又确实强,他是慢慢才被主流文坛给接纳的,融合起来的。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从老舍和鲁迅来比较的话,鲁迅他的思想比较深刻,从思想上进行解剖,从传统上去挖中华民族的老根子。从现实来看,重视在现实社会怎么争取人的自由、解放和平等。对于老舍来说,主要是文化批判。老舍的文化批判,我归纳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批判我们国民精神里面奴性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自卑、妥协。第二点就是批判我们国民性里面的人身依附状态,没有独立性,官本位,人消失了。第三就是,对于老舍来说,他归纳起来就是,人的文化习惯、社会习性,就是世故,也可以杀人。鲁迅说礼教能杀人,旧社会能杀人,老舍说,世故也可以杀人。

  解说:在鲁迅看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显然是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北伐战争大起大落,新军阀蒋介石企图“武力统一中国”,成为西方国家侵华的代理人。在东北三省,日本军队肆意横行,即将上演“伪满洲国”的历史活剧。当时国内的知识分子大都怀有鲁迅式的“大恐惧”:恐怕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去。




老舍在齐鲁大学

  正是在这个荒诞的背景下,老舍由新加坡返回北平。此时的老舍已经成为文化名人,应齐鲁大学邀请,他担任了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兼文学院教授。经好友罗常培、白涤洲、董鲁安介绍,31岁的老舍与同为满族的胡絜青女士在北平完婚。

  同期:老舍夫人 胡絜青




  结婚之后,第二天起来,他就跟我说,他是这样说的,我有一句话跟你说,我平常日子,你只要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你千万别理我,我正在构思。我也没跟你闹别扭,也没有痛快不痛快,咱俩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希望你不要打搅我。这就是他第二天马上跟我说的。然后他这样说,我们俩要共同生活的时候,绝对不能打架拌嘴。我跟他共同生活了35年,我们两个人没吵过架,没拌过嘴。

  解说: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安定的家庭生活,让老舍获得了深度思考和潜心创作的机会。这位自称“文牛”的写家,继续从特有的文化视角剖析着中华“老民族”的精神痼疾。陈腐的古老文明已经穷途末路,面对强敌,一班老国民仍旧浑浑噩噩,随遇而安,政治腐败,政客结党营私。周遭沉闷的氛围让老舍感到窒息,这位享誉文坛的“笑王”竟一度放弃了幽默的创作风格。

  同期: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纪新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过于黑暗对老舍构成了精神上的压抑,另一方面,老舍也听了一些朋友的劝告和批评,他在《猫城记》和《大明湖》这两部作品中间,就开始放弃了自己过去的那种幽默的笔法,结果艺术上反而失利了。接受了这样一个教训,老舍在他后面的创作中间决计返归幽默。他告诫自己,从写《离婚》开始,一定要有幽默,同时也要看住了幽默。

  解说: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离婚》的重要性,它可以概括老舍对老派市民社会的一种批判。因为这个作品里面,题目叫《离婚,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叫张大哥,一个叫老李。这个张大哥,小说里第一句话就说,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可能连他的爸爸也得管他叫大哥。老李和张大哥都在一个衙门里做职员。张大哥他的社会使命,如果概括起来,用老舍幽默的话说,第一,他是帮助别人结婚。只要这两个人合适,他就给配对儿,让他结婚。第二,结完婚以后,就不准离婚。如果你觉得不合适,你要离,那可万万不成,那么这个张大哥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你们不离婚。如果能妥协能凑合,就凑合了。

  电影《离婚》片断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这个老李,在小说里面,他原来有一个旧式的婚姻,他想把它离掉。但是张大哥作为他最好的朋友,就千方百计不让他离婚。这个“离婚”就变成一个寓意,在这个小说里边,就变成一种寓意。就是说,在中国,凡是已成的事实,凡是已成的定规,就不要破坏掉。如果要破坏掉,移动一个桌子就要流血。就这么一个现实,在整个《离婚》这个作品里面,被老舍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这个老派社会,按照老舍的说法,就是讲妥协、敷衍,就讲混。《离婚》里面就把这个现实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个作品看完以后,你就会觉得,中国人混日子的这种文化太长久了,该结束了。

  同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庆东

  现代文学史上,幽默大家是非常多了,但是人人面目都不一样。鲁迅你说幽默不幽默,幽默。但鲁迅的幽默是那种深刻老辣的、入木三分的特点。幽默的还有张天翼,张天翼是一种带有市民眼光的幽默。还有钱钟书的幽默,钱钟书的幽默是以学问做根基,非常渊博、机智、灵动,信手拈来,古今中外,都能作为调侃的材料。还有赵树理的这种农民式的幽默,朴实后边有一种狡诈的那种幽默。老舍跟他们都不同,老舍是下层贫苦市民的那种幽默。他吃过很多苦,但是又把苦难看透了。所以他的幽默是一种很温厚的幽默,它背后是善良的,永远给人留有余地。他讽刺一个人不把这个人往死里讽刺,不把人家从人格上彻底否定掉。而是用老舍自己的话说,是一半恨一半笑。所以老舍的幽默可以说是穷人的幽默,善良的幽默,含着泪的幽默。

  同期: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纪新

  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悲剧,这是老舍的绝活。它也主要是来自于满民族的历史悲剧,或者说来源于满族人的一种精神气质。世世代代都被束缚在当兵吃饷这样一个人生圈子里,满族人他们需要有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他们慢慢地就学会了笑面人生的这样一种人生的态度。至于到了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了一大截,他们更是需要普遍地从插科打诨中间找寻到一种暂时的快乐,一种快慰。在这个过程中间,满族人他们那种,我们今天看来,实际上是一种玩世不恭的幽默感,普遍地显示出来了。老舍恰恰就是在这样一种人生夹杂着各种各样味道的生活中间泡大的,所以老舍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就把这样一种气质融化在了他的作品中间。

  解说:1936年的夏天,老舍终于如愿以偿,辞去了在山东大学的教职,成为一名职业写家。经过了10年的写作生涯,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成熟起来。似乎是命运在为他安排机会,一部庶民文学的杰作正等待他的如椽之笔。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他的职业写家的头一炮是写《骆驼祥子》。写《骆驼祥子》他是酝酿了很长时间的。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当中,一位教授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说他在北平曾经用过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三次买车三次丢车。老舍先生听到这儿马上就说,这个可以变成一个很好的小说。

  电影《骆驼祥子》片断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从表现城市贫民来看,我们来看老舍的《骆驼祥子》,你会感觉到骆驼祥子他的理想就是要有一部自己的车子,体面地干活,拉车挣钱,他就满足了。这么一个理想,骆驼祥子始终没有实现。他两次有了车子,一次是拉夫,车子丢了。一次攒了钱了,被侦探敲诈走了。他这个理想实现不了。所以社会加在城市贫民身上的这个黑暗的重压,使得骆驼祥子最后完全沦落下去。但另外一个原因,《骆驼祥子》里要表现的就是说,老舍告诉我们,祥子的沦落既有社会的原因,又有自己的原因。特别是原来没有经过修改的《骆驼祥子》里面,表现祥子自私,为了体面,挣钱,自己和社会环境隔离开,想通过个人的奋斗来闯出一条道路等等,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充分。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骆驼祥子》电影和《骆驼祥子》小说是有点区别的,就是人物的关系稍微有点位移,最大的一个位移就是祥子和虎妞的关系。在电影里面,虎妞是写得比较美满的、完善的,就是说,这个人物对祥子本身所起的作用还是不错的。但实际上在小说里面,祥子沦落有社会原因,有个人原因,第三个原因就是虎妞本身。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虎妞有钱,掏出来给他买车让他拉。但是祥子拉着虎妞这个漂亮的车子的时候,是越拉人越完,越拉人越完。最后虎妞死了以后,祥子所有的理想完全都破灭了。从一定程度上,虎妞和祥子的一部分金钱关系,当然感情关系也有,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种金钱形成的男女关系,对祥子的一种腐蚀。这个在小说里面表现得很充分。

  解说:在小说的最后,老舍悲愤的写到:“体面的,好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埋葬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和孙女

  解说:在老舍生活的年代,东方的古老文明已经遭遇到西方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北平也在经历着现代化进程中新旧交替的阵痛期。在老舍看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和恐怖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1935年,老舍写下了充满悲凉之美的短篇小说《断魂枪》。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断魂枪》是写镖局里的镖师,就叫沙子龙。他会一套枪,这个枪就叫五虎断魂枪。这个五虎断魂枪,他原来做镖师的时候,是他最出色的,是他的招牌。现在到了民国以后,镖局没有了,就消退了。过去武装押运货物和金钱,需要一个镖局,现在有铁路有邮政,这个(镖局)就衰退了。衰退以后,这个沙子龙就没事做。这时候就出来一个孙老者,他就想学这个沙子龙的枪法。他去找他,他(沙子龙)百般地不教。最后(孙老者)把他的徒弟引动了,让他来教。因为我们知道,在江湖里面,如果徒弟被人打败,这是很丢脸的事,那一定要出来打的,他也不打,徒弟被打败了他也不打。最后等到客人走了以后,夜深人静。这个时候,这个沙子龙把这个五虎断魂枪八八六十四套,从头到尾练一遍。练完以后,把这个枪往地上这么一拄,然后就说,不传,不传。

  解说: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老舍目睹着自幼所熟悉与喜爱的北平文化正在一点点消亡,他的心理是悲从中来。他很清楚,旧的事物一定会被新的事物所取代。然而,他也在通过《断魂枪》中沙子龙“不传、不传”的决绝话语中,表达着自己对于传统文明的独特看法。

  同期: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吴福辉

  历史在前进,旧的东西被淘汰了,但不是百分之百地都消亡了。旧的传统的事物里面,还有一部分可以被今后,被现代的东西所转化的。旧的文明里面,还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留下来。这部分东西,如果我们不丢掉,我们民族的自尊,我们的独立性,就没有全丢掉。等于说,通过这样的小说,老舍告诉我们,在新旧交替的社会里面,我们中国人应当怎么自处。一方面我们要迎接新事物,另一方面,我们要保留下旧事物里面的优秀成分。起码我们中国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自尊和独立也跟着一块儿丢掉了。

  解说:1937年,老舍不得不告别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创作高潮。他和他的民族即将痛苦的忍受长达12年的战争。那时,他那颗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爱国心将会血脉贲张,他的命运也将迎来更为动荡不安的巨变。




上一篇:《〈见证·亲历:老舍词典〉第三集 国家·气节·喜悦》解说词
下一篇:《〈见证·亲历:老舍词典〉第一集 北京·满族·贫民》解说词